首页 生活常识

焙子是什么?是哪里的特产 ,作为呼和浩特最常见的美食,它是怎么诞生的?

我是专业旅行家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他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拥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拥有着各自的特色美食。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一种食物——焙子。它的外形看上去就像面包,是呼和浩特一种特有的面点,就像北方其他地区的馒头、花卷、火烧一样,焙子是当地人却日常的主食之一。

也许你可能吃过焙子,但应该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怎么来的。焙子起源于明朝时期,阿拉坦汗率领自己的部落来到呼和浩特,想要大兴土木,在这里建立一座归化城。但是由于阿拉坦汗当时已经年老多病,归化城便由他的夫人三娘子主持修建。大家都知道,修建一座城池,势必要用到大量的工匠,那么如何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于是,三娘子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从宁夏逃难回来的回民部落,他们非常擅长制作面点。在明朝的时候,草原上禁止通商,所以各种物资都非常的匮乏,甚至连做饭的锅都不够用。但是他们为了报答三娘子收留他们的恩情,就想尽办法克服困难,尽可能的为工匠们制作饮食。

事实证明,人类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其实是在没有锅的情况下,他们也就地取材,用两块平整的石头夹住面团,放在火上烤焙。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样做出来的面饼,居然非常的松软香甜,而且很扛饿,非常适合每天辛苦劳作的工人们。因为这种面饼是用火烤焙而成的,所以大家就称它为“焙子”。

在呼和浩特,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三年两城一焙子”。怎么会这样说?因为在呼和浩特的历史上,一共有两座城池,归化城和绥远城。归化城修建于明朝,属于旧城,绥远城修于清朝,属于新城。两座城虽然修建的时间相差甚远,但是都是花了三年建造而成的,而焙子这种食物,在建造城池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呼和浩特是一座咬着焙子建成的城市。

如今,焙子已经成为了呼和浩特的标志性食物之一。不仅形状各异,口味也复杂多样,有白焙子、黑焙子、牛舌头、糖三角、油旋儿、豆沙等等,如果从中间切开的话,还可以夹茶叶蛋、烧麦、炸串、咸菜等任何你喜欢的食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