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智利是发达国家吗 ?小国逆袭:智利为什么能成为南美唯一的发达国家

啸瞰风云


智利的版图纵贯南美的西海岸,南北跨度相当于我国的黑龙江到西沙群岛。但从地图上看,它只占据南美洲一片很小的区域,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隔,智利东西的平均跨度只有180公里,被誉为全世界最狭长的国家。

学过中学地理的人应该知道,智利还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产铜国,铜矿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喜欢文学的朋友还知道有个智利诗人叫做聂鲁达,他是197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拉美文学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多数中国人对智利的印象,大概仅限于此了。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智利还是南美洲最富裕的国家,人均GDP已超过两万美元,跻身发达国家行列,把一旁的巴西与阿根廷甩得远远的。你可能会说,智利能成为发达国家,显然是由于矿产资源丰富,这就是我们俗称的“家里有矿”呗。但真的是这样吗?

1/9 掉队的拉美

其实在南美洲,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可不仅有智利。比如北方的委内瑞拉,就以盛产石油著称,卖石油总归赚钱了吧。智利的邻国阿根廷,也有着丰富的油气矿藏与金银矿。至于巴西就更别说了,有高达29种矿物的储量位居世界前列,铁矿产量世界第二,石油产量南美第二。要论家里有矿,南美洲谁家的矿有巴西多?

从整个西半球来看,南美洲的自然资源也比北美洲要丰富,要不然当初西班牙为何会选择把南美作为殖民地,而不是北美呢?直到18世纪中叶,南美地区的人均收入仍要高于北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南美有大量的金属矿,包括金银铜铁,它们为欧洲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直到20世纪初,南美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仍高于同时期的美国。20世纪初是啥时候?美国刚刚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已经晋升为世界头号工业国。甚至到了二战以后,南美经济的发展势头依然不错,比几个亚洲国家,像日本、韩国和中国都要好。好日子从啥时候到头的呢?大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1960年,拉美地区的人均收入只有发达国家的22%,到了1970年下降至21%,1990年进一步下降为17%。21世纪以后基本上保持低位,总体都在20%以下的水平。

你可能在媒体上听到过这样一种说法,把南美洲叫做“失败的拉美”、“掉队的拉美”。啥意思呢?就是说南美国家原本有一手好牌,自然资源丰富,人民生活水平也不差,可最近几十年来,却硬生生地让自己和欧美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今天,南美洲是全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贫穷、动荡、毒品交易是我们在新闻里听见最多的词汇。为什么会这样,背后的罪魁祸首又是谁呢?

2/9 殖民统治的遗毒

不少人,包括一些历史学家,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这只说对了一半。西班牙人在南美都做了啥,无非是个强盗嘛,把原住民杀光,把金银宝藏统统抢走,搞得当地人穷财尽。

不仅如此,西班牙人在南美的殖民统治,也不同于北美地区。在北美,殖民地是高度自治的,但南美的殖民地不一样,它们必须接受西班牙帝国的垂直管辖,不得与其他欧洲国家开展贸易,新教徒也不能去南美传教。19世纪以前,西班牙人甚至禁止他国的科学家前往南美洲考察。总之,他们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私人领地。

如此一来,南美洲的地方自治水平就远不如北美,也未能孕育出平等的文化。即便是独立以后,这些地区的经济资源仍掌握在少数人里。

南美国家实行大庄园经济,全国极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土地。19世纪中叶,南美洲仅有5%的农民拥有自己的土地,其中智利的比例最低,仅为1%。一百年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智利86%的土地仍掌握在10%的人口手中,大多数人只能靠打短工或者做佃农为生。

正因为这种财富分配的极度不公,导致南美国家在实行民主化改革以后,民粹主义开始盛行。

3/9 民粹主义

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就是主张政治应由平民大众说了算,反对精英贵族掌握政权。这种思想发展到极端,就演变成民众对财富再分配的强烈要求。政府为了讨好选民,没收了许多大工厂与大庄园,将它们国有化。与此同时,为了让本国工业不受竞争伤害,南美国家还普遍实行保护主义,对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

这种倾向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开始了,其后愈演愈烈。到了60年代,阿根廷的平均进口关税为131%,巴西为168%,智利为138%,哥伦比亚为112%。比同时期欧洲的进口关税高出10倍。

很显然,民粹主义信奉多数人的政治,而多数人的政治未必是好政治。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势必会伤害到精英贵族的利益,为了反击,他们往往以军事政变的方式推翻现政权,实行军人独裁,加剧阶层对立,造成国内政局的动荡。

简单来说,南美国家的止步不前可概括为六个字:关起门,瞎折腾。关起门,使南美国家在全球市场中显得无足轻重,失去了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机会。瞎折腾,则让这些国家的政治长期摇摆,民粹主义与精英政治针锋相对,从民众到投资者,对政府都难以形成稳定的预期。

而智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处于类似的摇摆中。

4/9 理想国的幻灭

1970年,萨尔瓦多·阿连德·戈森斯当选为智利总统。阿连德曾做过医生,年轻时深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立志要把智利建设成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

上台之后,阿连德开展了一系列激进的改革计划,包括将国内的大型铜矿、银行,以及垄断性企业国有化。在农村地区,阿连德政府成立了合作社与国有农场,以取代先前的大庄园。阿连德还试图效仿苏联,对商品实行计划经济,统一定价,指定分配,以增加穷人的收入。

阿连德总统

为了改善工人的生活水平,上台仅一年,政府就把最低工资上调了50%。受到一系列政策的刺激,智利经济在短期内取得了迅猛增长。

但这样的增长不可能维系,因为它是以牺牲工商业为代价的。果不其然,到了第二年,经济增长就停止了,而且通胀率高达260%,商品短缺,黑市横行,物价高涨,工资水平反而还不如阿连德上台以前。

到了第三年,智利的通货膨胀率竟超过600%,工资降幅超过了30%,民众苦不堪言,阿连德的统治,也即将走到尽头。

1973年9月,阿连德在一次军事政变中以身殉职,智利进入了皮诺切特当权的时代。

5/9 皮诺切特

今天的人提到皮诺切特,普遍把他当成一个独裁者,他曾经把成千上万名持不同政见者投入监狱,大批的知识分子惨遭流放。在左派人士笔下,皮诺切特被描绘成一个嗜血的恶魔。

皮诺切特

然而,此君在经济上却颇有建树,其最为人称道的一项举动,就是聘请弗里德曼等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充当政府的经济顾问。

了解弗里德曼的人应该知道,此君大力推崇自由经济,反对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他和其他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被媒体戏称为“芝加哥小子”。

米尔顿·弗里德曼

从理论上看,“芝加哥小子”所崇尚的自由主义思想,与独裁者皮诺切特有些格格不入。的确,两者根本不是一路人,皮诺切特之所以聘请弗里德曼,不是因为他有多么相信自由主义,而是因为国家经济已到了崩溃边缘,再不给点药方就真要完了。

6/9 芝加哥小子

那么,“芝加哥小子”的改革建议有哪些呢?首先,政府必须逐步降低进口关税,并取消其他一系列针对外国的贸易限制。当然了,进口关税不可能一下子降低到欧美国家的水平,政府把税率初定在30%。和同时期其他南美国家相比,这个税率已经很低了。

1975年,智利政府取消了对进口商品的限制,这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毕竟,他们已经在贸易保护的“温室”里滋润了太久,很多人认为,政府如果继续一意孤行,智利工业将被西方企业给摧毁。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不乏军方人士,如果处理不当,皮诺切特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阿连德。

但幸运的是,皮诺切特的政策得到了多数政府官员的支持,反对改革的军官被赶下台,智利避免了又一次政治动荡。为进一步刺激工业生产,同时讨好精英阶层,皮诺切特禁止了一切工会活动。后来在美国的压力下,政府才不得不向工人妥协,允许工人成立工会,但是对全行业的劳资谈判仍旧明令禁止。

在皮诺切特政府的努力下,智利经济有了向好的迹象。1975年,智利的人均收入只有25%,到1990年皮诺切特下台的时候,比例已提高到28%。

你可能会说,这才涨了3%,好像也没多少嘛。不过让我们把进度条再往后拉,到2006年的时候,智利的人均收入攀升到美国的40%。

但你又要问了,1990年皮诺切特已经下台,之后取得的成绩,跟他有关系吗?答案是肯定的。

7/9 奠定基础

1980年的时候,皮诺切特政府制定了一部新宪法。总统通过宪法告诉广大民众,1988年,他将通过参加竞选决定是否连任总统。你没听错,是真竞选而不是假竞选,智利政府将在皮诺切特之后步入民主轨道。果然,到了1988年,皮诺切特未能获得足够的选票,这位叱咤政坛十余年的军事强人,走下了他的权力宝座。

皮诺切特对智利最大的贡献,是他奠定了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与制度基础。

皮诺切特树立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基本国策,并为之后的历届政府所延续。市场化既有助于经济繁荣,也有益于民主政治的推进。尽管后来的总统们在政治立场上与皮诺切特有所不同,但是发展政策却基本一致,智利的经济引擎开始加速,并用短短三十年不到的时间超越了其他拉美国家,成为南美洲最闪耀的明星。

但也有人表示不服,你说智利的经济改革很成功,说来说去,不就是让政府放权,开放市场,让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吗?听起来好像没那么难嘛。

这其实是对市场化改革的误读,很多人以为,所谓市场化就是政府撒手不管,所有事都交给市场决定。这明显低估了发展中国家实施经济改革的难度,因为市场经济不是一张白纸,它本质上是一套制度机制,它包括产权保护,法制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政府能多大程度地保障民众的基本权益。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集中社会力量来实现。

如果真的撒手不管,一切问题交给市场处理,结果会怎样?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拯救经济,政府采取了所谓的“休克疗法”,即让市场经济彻底取代计划经济。可结果呢,市场紊乱,物价飞涨,甚至连治安都出了问题,国家也被利益集团所操控。

8/9 有限的开放

反观皮诺切特政府,他们也没有让社会经济完全市场化。前面说到的限制工会,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这里再举个例子:建立中央银行。

智利在军政府时代建立了独立的中央银行,有些人可能觉得奇怪,之前阿连德政府如此强势,怎么没能建成中央银行呢?道理很简单,西方的中央银行需要有大财团的支持,否则资金无法着落。这也是皮诺切特讨好精英阶层的重要原因。智利的中央银行设有董事会,董事成员的任期达十年之久,在军政府时代,他们都是由总统直接任命的。

不过,设立中央银行的另一个目的,是限制国际资本的流动,尤其是投机性的资本。从1991年开始,智利就对国际资本的流入实行管制措施,规定任何国际金融资本必须拿出20%,在中央银行存蓄一年,而且不提供利息收入。这样就能有效控制热钱的流入,避免国内货币的大幅度升值。

所以,所谓开放经济,并不是把闸门打开了统统放进来,该管制的还是得管制,该收敛的还是得收敛。市场,从来不是所有人说了算。

不仅是资本市场,智利政府对工业也没有完全放弃控制。时至今日,智利的很多重要铜矿仍为政府所有。除此之外,智利的法治水平也很高,与南欧国家处在同一水平。在反腐败与创业环境方面,智利甚至还要好于南部欧洲,在世界范围内名列前茅。

9/9 总结

如果再深入其中,你不难发现,一场成功的改革,是由一系列复杂、琐碎,甚至枯燥的细节所组成的。它不是波澜壮阔的情景剧,也没有宏伟的计划和愿景,它是一代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晶,每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环节,都对最终的结果产生了推动作用。

所以,如果非要给智利的经济改革给个定义,那我们只有两个字:务实。正是务实的作风,让智利这个原本贫穷的国家涅槃重生,成为了南美洲的骄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