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属于哪个市 ,陕西省安康市概况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北依秦岭,南靠巴山,汉水横贯东西,河谷盆地居中,幅员在北纬31°42′~33°49′、东经108°01′~110°01′之间。下辖汉滨区、旬阳县、白河县、石泉县、平利县、 紫阳县、岚皋县、宁陕县、镇坪县、汉阴县1区9县。
安康市面积23391平方千米,耕地28.9万公顷,2012年安康市总人口310万。该地区为中国北亚热带动植物典型代表区,有羚牛、朱鹮、大熊猫、云豹、大鲵等珍稀动物。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最主要的茶叶、蚕茧、油桐、生漆主产区。因境内土壤含硒元素丰富,又被誉为“中国硒谷”。
安康市是中国十大宜居小城、中国十大节庆城市 、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市 、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 。安康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承担着“一江清水供北京”的使命和责任。
建制沿革
民国以前
安康市
安康市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夏代,安康属于梁州;商、周时期,为庸国的封地,称为“上庸”;春秋战国时期为秦、楚、巴反复争夺之地。秦时,在此置汉中郡西城县,郡治西城。汉沿袭秦制,除西城县外,在此设长阳、长利、洵阳、钖县4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将汉中郡治迁至南郑县;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魏攻占汉中,分郡之东(即今安康地区)为西城郡。曹魏、西晋时期设魏兴郡,隶属荆州,辖7县。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得名“安康”,改安阳县为安康县。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州、郡、县改易升降错杂。隋复设西城郡,属梁州,辖6县;唐设金州汉阴郡,属山南西道,下属县与隋基本相同。[1]
宋设金州安康郡,辖6县;元降金州为散州,属兴元路,下辖洵阳、平利、石泉3个巡检司和汉阴县;明代前期设金州,下设汉阴、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6县,万历十一年(1583年),洪水淹没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改金州为兴安州,原改属各县复归统辖。清初仍设兴安州,顺治四年(1647年),州府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改设兴安府,下设安康、平利、洵阳、白河、紫阳、石泉6县。[1]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1911~1949)初年,行政建置于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从1912年起,全国废除府、州、厅的名称,一律称县,县隶属于省。1913年复设汉阴县,新设岚皋县、宁陕县。1917年,因每省辖县过多,又在省下分设若干道,此时安康地区各县属陕西省汉中道。1922年,分平利县南部置镇坪县(治钟宝)。1933年废道,以省辖县,10县隶属于陕西省。1935年为行政方便,陕西省又在原兴安府范围内设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简称专署。专署驻安康县城东大街,下辖10县:安康、洵阳、白河、平利、汉阴、石泉、紫阳、岚皋、镇坪、宁陕县。至此,安康地区的格局形成。[2]
1934~1935年,旬阳县东北之圣架河、竹筒一带,曾是徐海东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开创的鄂豫陕革命游击根据地的一部分。1948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旬阳东区,建立中共上关县委、县政府(治旬阳蜀河镇),以县境大棕溪、泥沟、羊山、洛河为一线为界,东部为解放区,西部仍为国民党洵阳县政府管辖。1948年8月至1949年5月,蜀河、双河一带是国共两党武装力量激烈争夺的地区。1949年5月,洵阳县民主政府在湖北省郧西县成立,7月13日,解放军由湖北西进,再次解放旬阳东区,8月10日,中共领导的洵阳县民主政府由郧西县移治蜀河。11月26日,人民解放军第19军57师解放洵阳县城,县民主政府随之迁入县城,旬阳全境获得解放。[2]
1946年8月27日,江汉军区同王树声率领的人民解放军中原军区一纵队在湖北省房县上龛会师后,成立鄂西军区和区党委,以平利、镇坪县和湖北省竹溪、竹山及房县一部分为第一军分区、中共第一地委,下设中共白竹平中心县委和县民主政府,辖平利、镇坪、白河、竹溪。
1949年5月,中共陕南区党委在湖北郧西县城关镇宣布组建镇坪县人民政府,配备干部17人,组成工作队,5月17日誓师西进,7月抵平利县秋坪区八角店,开展新解放区工作。[2]
解放之后
1949年5月12日,经中共中央中原局批准,中共安康地委、安康分区(今地区)专员公署在湖北省郧西县组建成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安康地区各县也在1949年和1950年初陆续获得解放。专署驻安康县城关镇东大街。
建国以后,安康分区专员公署隶属陕西省,并在安康城关镇设安康市,市隶属专署领导。1954年4月撤销安康市,改为城关区,回归安康县。1958年12月,撤销岚皋县并入安康县;撤销汉阴、宁陕县建置,并入石泉县;1961年所并各县恢复建制,各归旧址。同期,镇坪并入平利县,亦于1961年恢复原建置。同期,尽管地区内部行政区划有变,但总的辖区和面积未变。
1967~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康地区各县相继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安康专署成立安康地区革命委员会。1969年专署仍恢复安康地区行政公署,各县亦在此时恢复县人民政府。1983年7月31日,安康地区沿汉江各县均遭特大洪水袭击,安康县老城区遭灭顶之灾。洪灾过后,国务院和省政府拨款重建安康,行署亦在安康新城黄土梁下建起新的办公楼院,1988年行署由安康老城迁入现址。1988年9月14日,安康县更名为安康市。至此,安康地区辖1区9县。
2000年12月,撤地设市,设安康市人民政府,市政府驻地安康市汉滨区。
2013年,安康市辖汉滨区、汉阴县、白河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1区9县。全市有4个街道办事处,157个镇,共161个乡镇;设165个居民委会、2406个村民委员会;16386个村民小组。
地理环境
安康市
安康市地处祖国内陆腹地,陕西省东南部,居川、陕、鄂、渝交接部,位于东经108°00′58″~110°12′,北纬31°42′24″~33°50′34″之间,南依巴山北坡,北靠秦岭主脊,东与湖北省的郧县、郧西县接壤,东南与湖北省的竹溪县、竹山县毗邻,南接重庆市的巫溪县,西南与重庆市的城口县、四川省的万源市相接,西与汉中市的镇巴县、西乡县、洋县相连,西北与汉中市的佛坪县、西安市的周至县为邻,北与西安市的户县、长安区接壤,东北与商洛市的柞水县、镇安县毗连。
地形地貌
安康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秦岭地槽褶皱系南部和扬子准地台北部汉南古陆的东北缘,分别由东西走向的秦岭地槽褶皱带和北西走向的大巴山弧形褶皱带复合交接组成。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安康以汉江为界,分为两大地域,北为秦岭地区,南为大巴山地区,以汉水—池河—月河—汉水为秦岭和大巴山的分界,其地貌呈现南北高山夹峙,河谷盆地居中的特点。全市地貌可分为亚高山、中山、低山、宽谷盆地、岩溶地貌、山地古冰川地貌6种类型。在本市土地面积中,大巴山约占60%,秦岭约占40%;山地约占92.5%,丘陵约占5.7%,川道平坝占1.8%。海拔高程以白河县与湖北省交界的汉江右岸为最低(海拔170米),秦岭东梁为最高(海拔2964.6米)。秦岭主脊横亘于北,一般海拔2500米左右;大巴山主梁蜿蜒于南,一般海拔2400米左右;凤凰山自西向东延伸于汉江谷地和月河川道之间,形成“三山夹两川”地势轮廓,汉江谷地平均海拔370米左右。秦岭、大巴山主脊与汉江河谷的高差都在2000米以上。境内的主要山脉有秦岭的东梁、平梁河、南羊山和大巴山的化龙山、凤凰山、笔架山。境内最高点镇坪牛头店红星村,海拔2912米,最低点白河县汉江出境处右岸,海拔168.6米。
气候
安康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其特点是冬季寒冷少雨,夏季多雨多有伏旱,春暖干燥,秋凉湿润并多连阴雨。多年平均气温15℃~17℃,1月平均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16.4℃(1991年12月28日宁陕);7月平均气温22℃~26℃,极端最高气温42.6℃(1962年7月14日白河县)。最低月均气温3.5℃(1977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6.9℃(1967年8月)。全市平均气温年较差22℃~24.8℃,最大日较差36.8℃(1969年4月镇坪)。垂直地域性气候明显,气温的地理分布差异大。川道丘陵区一般为15~16℃,秦巴中高山区为12~13℃。生长期年平均290天,无霜期年平均253天,最长达280天,最短为21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10小时,年总辐射106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20天(一般为2月10日~次年12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1050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为94天,最多达145天(1974年),最少为68天(1972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240毫米(2003年),极端年最少雨量450毫米(1966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月至9月,7月最多。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安康总面积23534.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23130.44平方公里,占98.%;水域398.6平方公里,占1.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其中耕地总面积380094公顷,常用耕地面积191478公顷,林地1658496公顷,森林覆盖率56.5%,荒山荒地91691公顷,水域面积39861公顷。
矿产资源
安康市探明和发现的矿产资源有65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32种,其中在陕西和中国位居前列的矿产有金矿、汞矿、毒重石、瓦板岩、重晶石、锑矿、锌矿、天然珍稀矿泉水等。 除此以外,安康市水泥用灰岩探明28处,储量24407万吨;金红石发现两处,探明储量75万吨;硫铁矿探明5处,其中平利凤凰尖硫铁矿储量3348万吨,伴生钴4141吨;钛磁铁矿探明多处,储量约4亿吨;滑石、雄黄、钼矿、玻璃用石英、饰面大理岩、绿松石、石煤等矿产均有探明储量。
区域人口
总量
建国后,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安康市人口增长较快。
到1960年安康市人口增长到186.66万人,净增人口39.91万人;到1970年安康市人口增长到225.73万人,十年间净增人口39.07万人;到1980年安康人口增长到259.93万人,十年净增人口34.2万人;到1990年底安康人口增长到284.34万人,十年净增人口24.41万人。从1949年到1990年的41年间,安康净增人口137.59万人,年增长率为2.29%。
据《安康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安康市常住人口为2629906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2665668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762人,下降1.34%,年平均下降0.13%。
2011年全市常住总人口263.07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35%。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138.97万人,占52.84%;女性124.02万人,占47.16%;14岁以下43.64万人,占16.59%;15~64岁195.77万人,占74.44%;65岁以上23.59万人,占8.97%。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2.62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5.43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1.62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8.81万人;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4.54万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9.6‰,人口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2.57‰。
民族
安康市是少数民族杂居区。全市有23个民族。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壮族、苗族、藏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白族、黎族、畲族、东乡族、纳西族、锡伯族、京族、普米族、俄罗斯族、土族、僳僳族等22个,人口约2.84万余人(2007年),占全市总人口约0.9%,居陕西省第二位。在22个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最多,约2.75万人,满族300余人,蒙古族200余人,其他少数民族一般在百余人左右,有的人数很少,甚至仅有几人。少数民族在全市10个县区均有分布。其中汉滨区约1.4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60%,宁陕、紫阳、旬阳少数民族较多,均占10%左右。有少数民族聚居乡1个(占居民人口总数30%以上),即宁陕县江口回族乡;街道办事处1个,即汉滨区老城办事处。
宗教
安康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教俱全,信教群众近10万人,是全省宗教工作重点地区之一。史料记载,唐代传入佛教,宋代盛行道教,元代传入伊斯兰教,清朝光绪年间传入天主教、基督教。
- 佛教
佛教南北朝时期传入安康,主要的佛教寺院有:万春寺、双溪寺、天圣寺、新罗寺、白云寺、龙兴寺、金堂寺、普渡庵等;安康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始建于初唐的安康佛教四大丛林新罗寺、万春寺、天圣寺、双溪寺在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陕南佛教禅宗著名的寺院。
- 道教
安康是中国道教主要发祥地之一。现存的主要道场有:擂鼓台的真武殿、安康城的东药王殿、西药王殿、香溪洞的玉皇殿等。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元朝初期与回族穆斯林迁居安康同步传入安康,目前在穆斯林群众聚居区有元、明、清建筑风格清真寺十多座,主要有:安康城内清真寺、静宁南寺、清真北寺、清真东寺、清真西寺、清真中寺、清真兴文寺、旬阳蜀河清真寺等。
- 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十六年传入安康,安康城内较有名的教堂是安康金银巷的天主教堂。
- 基督教
基督教于光绪二十四年传入安康,目前主要有安康城区西关的福音堂。
历史文化
汉水文化
汉水,又称汉江,是汉文 化的直接发祥地。地处汉水中游的安康,居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秦陇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接壤处,特殊的地域赋予了安康极具个性的奇丽文化的同时,又使这块文化更富多元性和包容性。汉水(安康)文化从发蒙阶段就和华夏文明同步发展。“抟土作人”的人类始祖女娲,四五千年前就为今安康市平利县留下了有关赫赫功绩的传说。千秋传颂的帝舜,在安康更是有着直接的遗迹传说。深厚的汉水文化孕育出了诸多文化巨人,如锡光、怀让、王戎、沈尹默、瘳谦伍等。
- 汉剧
安康是汉剧的重要发祥地,汉剧对中华戏曲和地域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考证,安康汉剧二黄是汉剧皮黄腔系的根本源头,汉剧尽管在各地传承发展中有所创新,但其最主要的声腔基础仍以安康汉剧二黄为主。汉剧是汉水文化的重要标志。汉水文化融三秦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于一体,既有以紫阳、旬阳为代表的民歌,更有以汉剧、道情为标志的戏曲。汉水、汉剧、汉文化是安康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汉调二黄和紫阳民歌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安康节庆
- 汉阴油菜花节
每年3月下旬,在安康汉阴会举办“汉阴油菜花节”。此时陕南汉阴早已是花的海洋,境内月河川道齐齐盛开的数十万亩油菜花,与远山近岭的桃花、李花及山野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美丽动人的春的画面。汉阴从2006年起开始举办油菜花节大型旅游节庆活动,于2007年被中国产业年会评定为“中国十大花卉节庆”。
- 安康龙舟节
每年五月份,各地都在为端午节举办各式活动,在安康也是一样。这个时期,安康会举办龙舟节,并且融合民间的多项传统,增设“民歌大赛”“抢鸭子”等项目,整个城市节日气氛浓厚,热闹非凡。
饮食文化
- 米黑糊
康兮寿兮黑米糊是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营养产品。康兮寿兮黑米糊选用西北富硒产品种植区的有机富硒黑米作为原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制作而成。康兮寿兮黑米糊在加过过程中保留了黑米中含有的粗蛋白质、粗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灰分、黑米所含锰、锌、铜等无机盐等,不仅如此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还保留了黑米中特有的维生素C、叶绿素、花青素、胡萝卜素及强心甙等特殊成分,至此康兮寿兮黑米糊就完全保留了黑米中各种营养成分。
为了让人们更方便的享受黑米所带来的益处,紫阳县康兮寿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特将黑米加工为易携带,易食用的黑米糊产品。通过对黑米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康兮寿兮黑米糊适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食用,特别是那些产后妇女、先天性贫血、肾虚的朋友。
针对都市女性白领康兮寿兮黑米糊在包装上尽可能的简单,让那些忙于工作的人用最短的时间就能够吃上营养价值丰富的早餐。不仅如此康兮寿兮黑米糊原料地处大西北有机富硒种植区因此康兮寿兮黑米糊还具有抗癌防衰老等养颜功效,长期食用康兮寿兮黑米糊会使得更多的爱美女性青春永留。
由于黑米中所含的营养元素具有益气补血的作用,这对于那些先天性贫血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帮助,长期食用康兮寿兮黑米糊作为营养早餐从而调解身体发育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康兮寿兮黑米糊凭借着其营养价值高,食用简单方便,已是都市白领不可或缺的营养早餐。
- 核桃油
依托安康北部秦岭山区富硒地区生产的油质核桃资源,以康兮寿兮核桃油为代表的富硒核桃油成为近来兴起的营养特产,康兮寿兮核桃油精选秦岭山区优质有机核桃为原料,经物理压榨而成,充分保留了核桃特有的营养物质,油质纯正清凉,色泽金黄,口感清淡,易被消化吸收,可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帮助调节体内油脂平衡,是最适合婴幼儿,孕妇等食用的天然保健食品。康兮寿兮核桃油营养成分:每100g核桃油中含有11.5~25g的油酸,50~60g的亚油酸, 6.5~18g的亚麻酸,6~10g的棕榈酸,2~6g的硬脂酸,康兮寿兮核桃油同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每升含有维生素E 100mg~120mg.锌5.5mg.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参与合成人体内多种含硒酶和含硒蛋白。
- 蒸面
蒸面是安康风味小吃一绝,它和“羊肉泡”已成为当地人早点之首选,也是外地游客颇具口碑的风味小吃。以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入在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豆芽,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3]
早在建国初期,安康的蒸面就以鼓楼街西面的“麻素福”、大北街的“刘银娃”闻名。他们蒸的面软硬适度,佐料讲究,味道独特。特别是“麻素福”自有磨房,自提细箩白面,生意很红火。在经历几十年变化后,安康又重新涌现出一批受人欢迎,味道可口的上等蒸面。如安康市东关的“马家”、城关南马道的“翁家四弟兄”、西关的“兰家”、新城北门口“焦家”及培新街“谭记”等。
- 八大件
安康“八大件”是安康饮食风俗最正宗的代表,是安康酒席桌上一种菜肴组合的名称。在安康,“八大件”被用来招待非常尊贵的客人,或者家中有大喜事,主人才认真地备上“八大件”与亲朋分享并酬谢乡亲,只有过大年的时候是个例外,安康的家家户户招待客人一律上“八大件”。在安康,吃“八大件”讲究极大。
“八大件”菜品中分为凉菜和热菜两大类,凉菜亦为下酒菜,上席正中必须放叶青的菠菜,左右两边分别为卤猪耳朵和酱香牛肉,左边正中为炝菜,右边正中为卤魔芋,下边正中一定是莲藕,一边为白河变蛋,一边为酸辣鸡胗。一定要按上青下白,四角为荤四边为素菜的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