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腮腺是哪个部位, 腮腺及面神经解剖

放射沙龙

唾液腺又称涎腺

三对大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许多小唾液腺:唇腺、颊腺、鄂腺、舌腺




形态:

呈锥体形,底向外侧,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位置:

腮腺位于面侧区,上缘邻接颧弓、外耳道和颞下颌关节;下平下颌角;前邻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的后缘,浅部向前延伸,覆盖于咬肌后份的浅面;后缘邻接乳突前缘及胸锁乳突肌前缘的上份。深部位于下颌后窝内及下颌支的深面。


腮腺导管: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在颊黏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开口处黏膜隆起 (腮腺乳头)。可经 此乳头插管,进行腮腺管造影。

腮腺鞘膜:

为颈深筋膜浅层向上的延续,在腮腺后缘分为深、浅两层,包绕腮腺形成腮腺鞘,两层在腮腺前缘处融合,覆盖于咬肌表面,称为咬肌筋膜。腮腺鞘与腮腺接合紧密,并发出间隔,深入到腺实质内,将腮腺分隔成许多小叶。


由于腮腺有致密的筋膜鞘包裹,炎症时常引起剧痛。腮腺鞘的浅层特别致密,而深层薄弱且不完整。腮腺化脓时,脓肿不易从浅层穿透,而穿入深部,形成咽旁脓肿或穿向颈部。因化脓性腮腺炎为多发小叶性脓肿,故在切开排脓时,应注意引流每一脓腔。




腮腺的淋巴:

位于腮腺表面和腺实质内。浅淋巴结引流耳廓、颅顶前部和面上部的淋巴,深淋巴结收集外耳道、中耳、鼻、腭和颊深部的淋巴,然后均汇入颈浅淋巴结。

腮腺毗邻结构:




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



根据颊支和腮腺导管的关系,将颊支分为位于腮腺导管上方的上颊支和导管下方的下颊支。上颊支一般较粗,位置较恒定,是颞面干的直接延续,其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问切迹与鼻翼下缘的连线上,在腮腺导管上方平行向前,至上唇方肌的深面与眶下神经吻合组成眶下丛。下颊支位置不恒定,可在口角平面或在其稍上方向前。由于颊支与腮腺导管相伴行,所以腮腺导管可作为寻找颊支的标志。

临床中如遇到腮腺肿瘤有以下情况时,应疑为腮腺内面神经鞘瘤:

①肿瘤直径小于6 cm,临床及影像学检查亦提示为良性肿瘤,但出现面神经刺激症状甚至麻痹者。

②面神经鞘瘤有10.0%为全身多发,因此当同时合并有腮腺外的神经源肿瘤时,应考虑面神经鞘瘤。


MRI检查则可对面神经进行直接显示,甚至面神经局限性结节状增粗,以及肿块的密度及位置也能进行较为清晰的显示,因此在诊断中的参考价值十分重要。


——腮腺肿瘤——

混合瘤

又称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发病年龄以 30~50 岁最常见,且中年女性稍多,常以无痛性腮腺区肿物就诊。CT表现为边缘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边缘较清楚,密度高于腮,密度较均匀,增强扫描均匀强化,早期轻度强化,延迟进一步强化。


淋巴乳头状囊腺瘤

是多发生于浅叶的良性肿瘤,老年男性多见,多有吸烟。CT表现:呈圆形或卵圆形,较大病灶可呈分叶状、多边形或哑铃形,常包膜完整、边缘较光整。增强扫描多均匀强化,早期明显强化,延迟强化迅速降低。


粘液表皮样癌

是腮腺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占位性病变.发病年龄多 40~50 岁,且女性稍多见。CT表现:平扫多呈不规则形、多分叶、无完整包膜,边界不清,呈侵润性生长,密度较高,病灶内部可见不规则坏死、囊变区,增强扫描病灶多强化明显。


肌上皮癌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早期病灶大多恶性程度低,颈部转移少见,晚期病灶发展较快且易发生血行性转移。CT表现:肿块密度不均匀,边缘模糊,易出现囊变坏死.增强肿块多呈中等度不均匀强。


基底细胞腺瘤

多发生于浅叶,常为类圆形单发结节,体积较小,易发生囊变,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动脉期和延迟期均有显著强化。


嗜酸性淋巴肉芽肿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男性居多,多发于 20~40 岁, 临床上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CT上常表现为腮腺弥漫性肿大,内有类圆形囊实性肿块,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嗜酸性粒细胞比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水平是本病较具特征性和诊断意义的指标。


肌上皮瘤

病灶多发生于浅叶,常表现为椭圆形结节,包膜完整,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呈显著强化。

淋巴上皮性病变

淋巴上皮病分为弥漫型、萎缩型、类肿瘤型、感染型。CT 常表现为腺体增大、密度增高,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增强扫描中等强化。两侧涎腺或泪腺同时对称性受累被认为是淋巴上皮病的典型表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