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典故之——划粥割齑的典故
划粥割齑( huà zhōu gē jī)讲的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寒窗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是宋初成德军节度掌书记范墉的儿子。范墉在其出生后不久,便在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赴任途中因感风寒,得了肺病而去世。后其母谢观音改嫁给了范墉的好友、时任平江府推官的朱文瀚。为了范仲淹在朱家不受歧视,其母改其名为"朱说"。后来为了能让范仲淹受到更好的教育,其母在岳阳附近的云溪为其购置了一处田产,共有良田数十亩,水塘几方,房屋十余间,这就是所谓的"安乡读书台"。
一次偶然规劝大哥(朱文瀚前妻所生长子)戒奢靡、知节俭时,得知自己身世,使其内心颇受刺激和震动,遂决心离开朱家,独立生活。后来他也去当过学徒,但因看不惯商人们的奸诈,又回家请求母亲让其读书。由于当地私塾不能满足其求学需要,听闻长白山醴泉寺来了一位学识渊博的高僧,其便进山到寺中求学。幸得高僧青睐,收留其在寺中读书,功课之余帮寺里干点杂活。
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范仲淹,深知母亲的不易,很体恤母亲的难处,不愿再向家里多要开支。于是乎,其每天坚持只煮一碗粥,等粥凉了把它划成几块,再撒点咸菜末,早晚各吃两块,这就是"划粥割齑"典故的由来。其攻苦食淡,好学不倦,进山求学第一年去应试,就被举为学究,以博闻强识而名声大振。大中祥符八年,时年26岁的范仲淹高中进士,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人生逆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