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百科

信口雌黄的成语典故

大美二高

[释义] 比喻不顾事实,随口乱说。原作口中雌黄。《晋书•王衍传》记载,王衍能言,“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时人都称他为“口中雌黄”。雌黄:黄色矿物,可做颜料。古时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雌黄涂抹后重写。

[出 处] 南北朝•刘孝标《广绝交论》:“雌黄出其唇吻。

信口雌黄一词最早是叫“口中雌黄”,这个成语源于《晋书•王衍传》。王衍,字夷甫,今山东临沂人。出身东晋时期的名望氏族,其父曾任平北将军,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贤中的王戎是其堂兄。

王衍年少时就随家人在京城生活,从小博览群书,才华出众,长大步入仕途后,做黄门侍郎,这是一种皇帝侍从官的官职。

由于受到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他渐渐地迷上了玄学。而且精通玄理,常常出口成章,当时的人们都很倾慕他,但是他与友人们谈玄论道的时候有一个习惯,就是如果他感觉别人讲的经义玄理中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要立刻地进行批驳更改。他侃侃而谈时,经常也会出现前后自相矛盾的地方,他却满不在乎,便随口加以更改,像用雌黄修改错别字一样容易。

古代的纸多是用防虫蛀的黄檗染成的,所以古代的纸略带黄色,“青灯黄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古代人写错字了就会用雌黄把写错的字涂掉后再写。宋代《遁斋闲览》记载:有误字,以雌黄灭之,为其与纸色相类,众人见王衍喜欢反驳别人的言论,更改自己的矛盾,于是就给他起了个绰号“口中雌黄”。

这就是信口雌黄最早的出处了。

王衍后来虽然做过尚书令、司空、司徒、太尉等位极人臣,但经过“八王之乱”后,西晋迅速走向衰败,而王衍56岁那年在一次兵败后被人推倒墙壁砸死。

《晋阳秋》中说:“王衍,能言,于意有不安者,辄更易之,时号‘口中雌黄’。”后世的人就将随意批评或乱说称为“信口雌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