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传统刀具生产商如何用数据流重写百年工艺密码?
在阳江十八子集团(以下简称“十八子”)智能制造中心,老师傅用铁钳夹起暗红刀胚的瞬间,智能视觉系统已将锻打角度精确到0.5度。铁锤与机械臂的声浪在此起彼伏间达成奇妙和鸣,四溅的火星照亮了显示屏上的实时生产数据流——这个延续千年的南派刀剪锻造现场,此刻正上演着中国制造最具时代张力的进化叙事。
“我们不是在用工业软件替代老师傅,而是将四代工匠的手部记忆转化为数据基因。”面对羊城晚报记者,阳江十八子集团总经理李积回告诉记者,虽然做着传统刀具产业的十八子,可从来没有落下追逐数字化转型的脚步,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就不断在创新路上运用各种数字化技术赋能,“数字化就是十八子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手”。

李积回
从2元到200元:十八子的品牌觉醒之路
在商业世界里,品牌的力量往往能决定一家企业的生死存亡。李积回用亲身经历诠释了品牌建设的艰辛与重要性。他的故事,不仅是十八子从传统作坊到行业巨头的蜕变历程,更是中国制造业品牌崛起的生动缩影。

十八子刀具厂
上世纪80年代末,从学校毕业的李积回并不想回到传统刀具企业——父亲创立的十八子刀具厂。彼时,这家成立于1983年的小作坊,还处于传统工艺与简陋设备的生产模式中。年轻的李积回坦言,自己曾一度对工厂生活感到厌倦,直到一次外出的经历彻底改变了他对品牌的认知。
在外地的大型商超中,李积回看到了令人震惊的一幕:“一把普通的国外品牌刀具,售价高达200多元,而自家工厂生产的刀具,品质不差,却只能卖到2块多。”巨大的价格差异让他感到困惑,也让他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品牌。
他意识到,十八子的落后,不仅仅是工艺和设备的落后,更是品牌意识的缺失。“我们不能只为了赚钱而赚钱,没有品牌的企业是没有灵魂的。”李积回在采访中回忆道。从那一刻起,他下定决心,要让十八子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

十八子成长为年产值超过6亿元的行业巨头
他开始呼吁国家推进品牌战略,希望通过品牌的力量,让企业拥有信仰和目标。在李积回的推动下,十八子在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毅然放弃了为外贸公司代工的“捷径”,选择从零开始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们投入大量资源用于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从源头上提升产品质量。
同时,他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发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多功能家用厨刀,引领了国内刀具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十八子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作坊,成长为年产值超过6亿元的行业巨头。如今,十八子的刀具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份额,还通过电商平台和工业旅游等创新模式,将品牌推向了国际市场。
数字化转型的前瞻布局
“数字化就是十八子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推手。”不仅专注于品牌建设,谈起数字化,李积回更是深有感悟。
十八子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刚刚兴起之时。李积回敏锐地意识到,数字化并非现代科技企业的专利,传统制造业同样可以借助数字化提升竞争力。于是,十八子成为行业内率先建立企业网站、开通邮箱的公司,开启了数字化的第一步。
随后,十八子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2004年,十八子成为行业内首家获得ISO14000环境认证的企业,展现了其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通过数字化手段,十八子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优化了产品质量控制,刀具的合格率不断提高。李积回透露:“目前公司产品的总体不良率控制在万分之二左右,因为我们还有一部分传统打造的工艺,但是数字化转型确实帮助我们提升了品控。”
“数字化不仅仅是武装销售平台,更是提升企业整体效率的关键。”李积回表示,十八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把握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与生产流程。例如,通过全国数据统计,十八子发现某些地区对特定刀具的需求缺口,利用大数据测算,迅速调整生产策略,填补市场空白。
创新驱动的数字化实践
十八子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传统员工对新技术的抵触情绪曾成为转型的痛点。但李积回坚信,创新必须融入企业文化,通过持续的培训和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十八子设立了研发中心,鼓励员工参与技术创新。

十八子推动数字化转型
“我们通过引进院士工作站,攻克关键技术难题;利用激光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定制高端刀具产品。这些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为十八子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李积回告诉记者,十八子还积极与外部机构合作,推动数字化转型,比如打造了智能协同办公平台,实现了企业内部协同和上下游供应链的高效管理。

利用激光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定制高端刀具产品
当然,十八子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脱颖而出,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这种政企合力,为十八子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动力。
“多年来,政府部门从多个维度为企业提供了坚实助力。科技、工信、商务等多部门协同发力,通过贴息、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企业的技术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当企业投入资金用于设备更新或数字化转型时,政府会根据投入规模与预期效益,给予积极扶持。这种精准支持,让企业在创新道路上底气十足。”李积回介绍,企业每年按照年收入的3%左右投入研发,资金主要用于提升员工素质、智能装备研发以及新材料研发。这些投入,不仅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更为员工提供了成长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热情。在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十八子的创新步伐愈发坚定。

十八子刀具
作为行业龙头,十八子不仅自身拥抱数字化,还积极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转型。通过工业旅游和开放交流平台,十八子毫无保留地分享数字化转型经验,推动整个行业的升级。“我们一直秉持‘共同富裕’的理念,希望通过行业内的良性竞争和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区域品牌,提升中国刀剪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李积回认为,“十八子将继续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领域深耕。”
未来展望:以数字化和AI技术引领行业变革
在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拥抱AI,是阳江十八子集团进一步探索企业创新的举措。
“企业计划通过AI技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让每个员工都能利用AI工具进行创新实践。员工可以通过AI生成产品设计创意、营销文案,甚至制作广告宣传片。这种全员参与的创新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想象力,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创新思路和解决方案。”指着刀具展馆里的各式最新设计刀具,李积回很开心地透露,十八子集团还将积极引入外部成熟的AI技术,提升员工素质,推动传统产品的创新升级。

刀具
“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将继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加大AI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投入。通过打造智能化生产工厂、优化供应链管理、拓展线上销售渠道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望未来,李积回很有信心地表示。
十八子的数字化转型和AI应用实践,不仅为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整个刀剪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腾讯混元如何看?
阳江十八子集团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引入自动化设备,热处理等关键工序实现低能耗高效生产,拓展电商与直播业务,线上线下全渠道协同,引入绩效管理系统优化运营,并依托工业旅游(如音响博物馆)提升品牌附加值,形成“制造+服务”新模式。建议企业应在数据整合与产业链协同方面继续提升,需进一步打通生产、供应链等环节的数字化闭环,通过内培外引补齐数字化人才短板,设立数字化创新基金激励员工参与转型,培育数据驱动文化。
文|记者 孙晶 刘佳宁图|记者 严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