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逄观星|“小鱼在乎”之青春视角

三个平均年龄20岁的年轻人,与白石老人跨越时空对话,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小鱼在乎——齐白石的生趣世界”展(简称“小鱼在乎”展)。他们以青春之“趣”,解读画中之“味”,恭恭敬敬地告诉世人:中国画真美,见自然、见生活、见文明。不光美,还时尚,很潮。
“小鱼在乎”的故事曾经成为高考作文的素材。故事说的是,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暴风雨卷上岸的小鱼。一个成年人在海边散步,看见有个小男孩,不停地捡起水洼里的小鱼,扔回大海。这个成年人说:“孩子,这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小鱼在乎”的故事寓意是怀着一颗爱心对每一个生命体的关怀与尊重。三位大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组成团队,参加了第三届全球大学生虚拟策展大赛,并从大赛众多策展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展览落地机会。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大二学生何乐为说,展览灵感来自齐白石曾在作品《鱼蟹图》中将自己比喻为画里的一条小鱼。“我们希望以小鱼的视角,将齐白石艺术中的‘在乎’——对自然万物的珍爱、对生命流转的体悟,以现代策展语言呈现给观众。”他们用自己的才情完成了自己的目标:艺术,不是冰冷的陈列物,它应该让人心动,带着你从这片展览的空间走到另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面对比自己的爷爷年龄都大的经典之作,年轻人瞪大了青春的眼睛。他们将齐白石的画与装置、声音艺术、AI生成技术并置,用社交媒体时代的视觉语言重新诠释写意精神,让笔墨与新时代的审美基因碰撞出意外和惊喜。年轻的策展人以展览为实验室,悄然探索着中国画在数字时代的生存策略——如同小鱼在激流中保持游动的姿态,传统艺术亦需在技术浪潮中寻找新的生态位。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国画的慢美学与禅意境界,为年轻人提供了精神滋养空间。“小鱼在乎”展的“入画”“执笔”“解意”“归梦”4个篇章,就是在集中品味齐白石画的韵致,青春的眼睛在笔墨间看到的不单单是技巧,还有画家追寻的境界:通过控制笔墨的轻重、疏密、干湿,来传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又借助构图和画里的形象,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想法。
“小鱼在乎”展,让人惊喜。“00后”长大了,他们已经走上审美前台。19岁的策展人之一张耘歌说:“在本次展览中,每一位观众都拥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齐白石笔下的小鱼。当观众踏入展厅那一刻,就仿佛游入了湘江的溪流,这一路从齐白石的‘童年旧趣’到‘晚年诗情’,从星斗塘到北京,每一幅画、每一段文字都是关于白石老人的一块记忆碎片。”他们其实提出了属于自己的问题:中国画如何与今天的生命经验对话?能不能让古老的笔墨成为流动的、可生长的语言,在当代土壤中开出意想不到的花?这个展览表明,年轻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逐渐增强。中国画中的山水意境、笔墨精神、自然观照、人文底色,在青春的目光里更加清晰可见。
小鱼在乎?小鱼在乎!因为每一条小鱼留下的痕迹都是温情的回应。只要不麻木,只要不冷漠,只要有爱心,也就是在保持一颗“在乎”的童心,这颗童心,就是赤子之心。“小鱼在乎”展,就是在乎中国文化,在乎中国精神、中国气派。
后生可畏。真想借他们一点儿青春,看到更多的人间美好。
(大众新闻记者 逄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