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关大院的几种进门方式丨记者手记

汉寿县委的院子,已没有大门和围墙。(南方周末记者李桂|摄)
“有人想找领导,你还设个门卫不让他找吗?还要再登记一下,‘今天要找哪个领导有个事’?”2025年4月,站在湖南省汉寿县一个已经被拆掉围墙的单位院子内,一名来自机关单位的采访对象和我谈及对政府“拆围透绿”的看法。
他显得有点义愤填膺,“你想到政府反映问题,随时都可以来,不能说县委、县政府那边安个门,就不让别人进来。”
听到这句话后,我的脑海中闪过很多个场景,那是我到访各地方党委或政府大院的经历。仔细想想,各地党委、政府大院对访客的安排,确实有诸多不同。
地方党委或政府的办公地,一般都是有院子的。有些地方的院子还造得颇为艺术,绿化是高低错落有层次的,内部道路甚至是四车道,宽敞又气派。
大部分地区,要想进入党委、政府的办公楼,一般要经过两道门。第一道门挨着马路,在绝大部分地区,第一道门是可以随便进的,保安存在的作用是指挥车辆不要乱停或占用通道。
如果要进入办公楼,就要进入第二道门。这道门一般在一楼,门口大都有负责登记来访信息的保安:你是谁,要去哪,有什么事,再留一下手机号。还有的地方,要在这个环节登记身份证信息。
现代化一些的,前述信息会登记在电脑上;“复古”一点的,这些信息需要来访者手写在登记簿上。
我曾经到访中部某县,在一楼登记完信息后,向保安询问了一下目标办公室的楼层,保安还给我指了电梯的位置。到办公室刚坐下没几分钟,微信上忽然收到一条添加好友的信息,对方资料显示的地区就是该中部某县。
对记者来说,有陌生人加微信太正常了。我以为是本地的某位采访对象,通过微信好友申请后,对方表示,自己是刚刚在楼下给我指电梯位置的保安,想和我“交个朋友”。那一瞬间,我脑子出现了三个词:如芒在背,如鲠在喉,如坐针毡。
一名在政府大院负责登记来访人员信息的保安,从负责登记信息的本子中,获得了来访人员的信息,还加了微信,要“交个朋友”……但凡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政府大院里,我都不会觉得这么离谱。
在绝大部分时间,这种只需要简单登记信息就能进入办公楼的方式还是常见的,并且可以算作没有难度。另一类进门的方式,难到让人觉得仿佛是去西天取经。
有些地区,进入政府大院的第一道门,就需要登记信息。除了身份证、手机号等基本信息,还需要明确告知对方你要去哪个部门、找哪个具体的人。
如果这时候对方恰好不在办公室,或者电话无人接听,不好意思,要继续等待,即便访客身上带着公函和其他能证明身份的文件。最终,对方通过内线跟门卫确认后,恭喜你,终于获得了进入政府大院的权利。
进入政府大院后,要想进入办公楼,就需要经过第二道门。第二道门安装了刷脸的闸机,有的地方会给你一张有二维码的纸条,还有的地方会用上此前你在门口登记的身份信息。要是前两种方式都没用,万能的保安也会帮忙开门的。
部分地区会在进入办公楼前进行一个简单的安检,但目前看来,该项举措并未大范围普及。
经历过诸多复杂的“进门”流程,在汉寿,遇到没有大门的县委大院,我有点恍惚:这还是湖南的县城吗?类似“无障碍”的进门方式,我以往只在浙江、上海等地体验过。
没有大门之后,汉寿各个机关事业单位还是有保安的。不过,据我观察,保安们大都只管停车问题,比如油车不要占据有充电桩的停车位、院内有拍摄需求时车辆不要入镜等,来访人员似乎不在额外关注之列。
政府办公楼有门、没门的区别大吗?在汉寿,大部分受访对象“没觉得有什么差别”。对此,汉寿县委一名领导的看法是:“老百姓来找肯定也是找主要领导,主要领导都不怕,其他人怕什么?”
南方周末记者 李桂
责编 钱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