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红色音乐助力“大思政课”润物细无声

□易婧(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红色音乐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资源。在文化自信不断增强、文化强国建设不断推进的今天,红色音乐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推动全方位育人体系的重要路径。立足新时代,要发挥红色音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找准契合点和切入点,在创新红色音乐适应时代要求的表达方式的同时,更要努力构建红色音乐文化的叙事体系,使之真正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源头活水。

以乐育人,提高思政亲和力。思政课不能仅靠理论的灌输,而要找到贴切学生认知特点的切入点。以乐育人就是将红色音乐作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通过音乐的融入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主动接纳、吸收教育的内容,使思政课更具亲和力。红色音乐具有鲜明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群众性,激昂的旋律和真挚的歌词都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受到熏陶,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注入情感共鸣与价值引领的双重动能。音乐是跨时代的语言,当代大学生在红色音乐文化耳濡目染下成长成才,红色音乐已经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脑海中。在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红色音乐与各学科的交叉点。例如,将《黄河大合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经典作品融入思政理论教学中,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可感可知的艺术表达,让学生在审美体验中加强对党和国家的情感认同,以艺术之美传递信仰之力,以旋律共振深化思想共识,让思政教学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有效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

以情育心,增强思政感染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所讲的道理寄托着情感的培育、情感的激励与情感的共鸣。音乐不仅是思想的艺术,也是情感的载体。以情育心就是借助红色音乐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感召力、所带有的精神传承与价值引领作用,以情感为纽带,将情感体验、情感共鸣与理性认知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既能达到课程教学的情感目标,又能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情感诉求。不过,红色音乐助力“大思政课”建设也不是将红色音乐与知识点机械融合,而是要善于创立红色新场景、创新教学新模式、创造思政新场域,积极打造以情感为基础的立体思政。例如,利用技术赋能,打破时空限制,开拓线上场域:建立红色音乐数字资源库,利用全息影像、VR红色纪念馆、旋转舞台等一系列技术手段,还原历史场景,使大学生置身于生动真切的红色情境中聆听红色音乐,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例如,利用红色音乐资源,构建体验式教学,拓展课外场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开展红色音乐剧、红色文艺话剧演出、红色音乐展播会等,通过听、唱、演的方式,将红色音乐融入思政教育,达到“以景育情、以情动情、融情入理”的效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主动性,从情感共鸣转化至价值内化,再深化为行动自觉,最终实现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教育目标。

以美育德,提升思政影响力。红色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以美育德是指以“美育”为桥梁,以艺术为媒介,将红色音乐文化这一革命文化载体的社会价值发挥出来,挖掘其德育内容,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感共鸣,为道德教育提供感性基础,从而影响人的内涵、格调、趣味、价值体系等,使革命精神在审美体验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社会培养兼具人文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要达到以美育德的效果,可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音乐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两者的双向赋能,即“思政为音乐注入新灵魂,音乐为思政插上翅膀”,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例如,通过“音乐+思政”的课程融合、“沉浸式”思政音乐的活动设计、公益音乐会和数字音乐平台的社会服务等实践途径,实现思政与音乐的融合创新,让音乐作品获得丰富的思想内涵,使之从单纯的审美表达上升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文化载体。而音乐思政课又借助旋律、节奏、和声等艺术语言,突破传统说教的局限,将抽象的思政理论转化为具象的听觉体验,增强传播的感染力与到达力,实现价值观的感性表达与理性传播的统一,使之润物细无声。

指导教师:胡艺华

【本文系2024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红色音乐助力“大思政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CX20240673)的研究成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