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构建“三融三创”校园剧育人体系

校园剧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跨学科知识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功能。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满庄镇东牛小学以校园剧为载体,将听、说、读、写、做、演等多种学习活动综合融入学习过程,构建“三融三创”校园剧育人体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舞台演绎和创新创造能力。

构建“三融”校园剧课程体系

融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校园剧的创作与展演需要语文、音乐、美术、劳动等学科的协同支持。比如排演红色剧目《沂蒙娘子军》,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查资料编剧本,音乐教师根据剧情排演舞蹈,劳动教师根据需求和学生一起制作道具,美术教师为道具添加色彩,班主任组织协调学生排练。通过跨学科协作,校园剧成为落实“五育”融合的重要载体。当所有的教师为了一部校园剧共同努力时,学科育人便没有了界限,课程便实现了有效融合。

融教研:锻造专业团队。学校将校园剧纳入校本教研体系,组织教师开展专题研究。2022年,学校成立戏剧童年教研基地,设立校园剧服装道具室,为校园剧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每次为编演而制作的道具、购置的服装,都按剧目集中收存管理,为新的排演做好储备;成立校园剧师生工作室,为师生编演提供专用研讨平台。学校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促进教师更新戏剧理念、编演方法,增强教师“编演排”的能力。

融资源:整合校内外力量。学校充分整合学校资源、家长资源和校外资源,为校园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融合学校资源,提供基础保障。学校建立校园剧资源主题库,收集各班开展的校园剧实践活动的主题案例,把历届校园剧整合成书面和视频材料,为师生开展活动奠定基础;依托校园剧工作室,建立校园剧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资源配置合理化;整合校园剧服装室、道具室、化妆间和多媒体功能室,搭建创编展演完整流程平台,为校园剧的展演提供便利服务。

融合家长资源,做好家校共育。学校通过家长会、家委会、教师家访等,积极听取家长对于校园剧编演的建议。有教师在家访中发现,有些留守儿童得不到家长的照顾,于是创编了校园剧《陪伴》,希望家长珍惜孩子的童年。校园剧架起了家长、教师沟通的桥梁,家长们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更加积极了。

融合校外资源,提升内容品质。家长擅长唱歌,民间艺人会耍杂技、变脸谱……只要校园剧需要,这些校外资源都可以融合到剧目中,大大丰富了校园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同时,学校深入挖掘校外景点、红色基地等资源进行剧本创作,校园剧《沂蒙娘子军》就是由课本中的红色故事结合本土资源延伸而来。为了找到素材,学校组织学生先后数次前往徂徕山红色景点祭扫先烈,邀请沂蒙退伍老战士讲红色故事。校园剧展演中,学生们生动的肢体语言、富有感染力的台词,很好地诠释了“水乳交融 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实施“三创”校园剧教学策略

校园剧自创的内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再次创作和演员的创造性表演,将课文中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学艺术形象地展现在舞台上,让文学真正地活起来。

创剧目:从经典到本土。剧目创作有三种方式:一是依据课文进行创编。如将《西门豹》《东郭先生和狼》改编成校园剧。教师和学生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有机融合,创作出故事框架,然后再对场景、角色和对白进行详细加工,为后续的舞台表现提供详细的依据。二是立足本土,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如校园剧《先锋少年》,就是根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以及“红色经典文学丛书”创编的红色教育故事。三是贴近生活,关注社会问题。如校园剧《来自星星的孩子》就是针对自闭症儿童这一热点问题创编而成的,反映了某少年在教师的呵护关爱下成长和蜕变的故事。学校由一板一眼的重现经典到聚焦儿童立场,结合历史故事、时代热点等进行自创,实现了校园剧创编质的飞跃。

创形式:分层与互动。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校园剧的学习与编演要求不同。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剧目创编分别提出三个学段的学习要求:低年级学段,学生刚接触校园剧,对剧本创作和表演技巧还不够熟悉,采用“师编—师导—生演—师评”的模式;中年级学段,学生已经有相关学习基础和训练,有能力参与创作,采用“生编—师导—生演—生评”的模式;高年级学段,学生有了一定的舞台经验,采用“生编—生导—生演—生评”的模式。在编演过程中,学校注重开展多维度互动,通过家校共育、校社联动拓展校园剧的社会影响力。

创评价:多元激励。学校建立起“过程性评价+成果性评价”机制,通过校园戏剧节、展演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学校已经连续举办11届“耕耘杯”戏剧艺术节,学生作品多次获泰安市艺术节一等奖。

学校推行“三融三创”校园剧育人模式已经初见成效: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学生黄蔚然从校园剧表演者成长为全国演讲比赛冠军;一批教师快速成长起来,多人获市区级优秀指导奖,相关课题获省级立项;学校育人质量显著提高,获得省级荣誉4项、市级荣誉10项,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作者单位分别系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教育和体育局、岱岳区满庄镇东牛小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8月25日 第06版

作者:刘选 余厚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