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5分钟|帝王的帽子,原来这么有门道

它,就是古装剧中常见的
帝王的“帽子”
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
明初冠冕实物
它,彰显着一个王朝的礼制密码
也见证了
一位19岁亲王的生命悲歌


作为皇子,究竟做过什么
会被自己的父亲评价“荒唐”呢?
鲁荒王,朱檀,朱元璋第十子
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
其母郭宁妃掌管六宫
是宫中地位最尊贵的妃子
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
少年朱檀没有辜负这份疼爱
聪慧过人的他
自幼爱好诗书、礼贤下士
诗词歌赋俱佳
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明代藩王分封表
15岁,朱檀“就藩”山东兖州
许是脱离了管制
少年的他开始沉溺于纸醉金迷
天天焚香诵经炼丹
一心追求长生不老
终因“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去世
年仅19岁

鲁荒王的陪葬木俑仪仗
这番行径惹得老父亲朱元璋
又气又恼又厌恶
于是赐其谥号“荒”
以警醒后世子孙

明鲁王世系表。荒王临终前,侧妃戈氏诞下一子,即后来的鲁靖王。靖王长寿,子孙众多,鲁王一系由此成为明代诸王中传世最久的一支,历时 293 年。末代鲁王朱以海,曾称 “监国鲁王”,是南明时期重要的抗清力量。
然而生气归生气
朱元璋对这个曾寄予厚望的儿子
终究还是疼爱的
不仅各种随葬品皆遵礼制
其陵墓规模、深度
都超过了明朝各代亲王——
鲁荒王陵的地宫深埋地表26米之下
其他亲王陵的深度仅6米左右

鲁荒王的陵区总面积约92万平方米,是明代亲王中最大的。
1969年,山东邹城的村民
在九龙山挖防空洞时
发现了这座明代初期的王陵
1971年,考古队从两个朱漆木箱中
捧出了整套的亲王冠冕服饰
其中最为珍贵的
便是这顶九旒(liú)冕
九旒冕
通高18厘米,长49.4厘米,宽30厘米
为藤篾编制
表面敷罗绢黑漆
镶以金圈、金边
两侧有梅花金穿
横贯一支金簪
冕的各个组成部分
都有讲究
咱们捡着重点“看图说话”

九旒冕主要“部件”名称
首先是顶部的木质“綖(yán)板”
板面涂有黑漆,以示庄重
前圆后方,寓意天圆地方
也有天下一统的意思
前低后高,呈前俯之态
象征帝王有谦恭的美德
能倾听民意,关怀百姓

九旒冕 山东博物馆
綎板下方有青玉衡
作用是将綎板固定在冠武上
玉衡左右两端
用丝线悬一青玉圆珠
垂挂到耳边
称为“充耳”
寓意对谗言“听而不闻”

正在山东博物馆展出的九旒冕
綖板前后
各悬挂着9道旒
每道旒上有9颗玉珠
由赤、白、青、黄、黑5种颜色构成
与“五行”相呼应
明朝重五德,尚火德
因此第一个旒珠为赤色
剩下的按“五行”顺序依次交替
前面的旒会遮挡部分视线
表示帝王不见不正之物
正是所谓“视而不见”

九旒冕正面
不论是垂旒还是充耳
都在警示为政者
专心政事,成为贤明之主
而鲁荒王朱檀
显然背离了这样的期待
九旒冕之所以珍贵
除了竹编、髹漆、金器玉器加工等
制作工艺所反映的高超手工业技术
更在于它准确反映了
明代前期亲王用冕的原貌
提供了明初礼制的参考样板

明代亲王衮冕之服“全装” 山东博物馆
明朝立国之初
尤其重视对礼仪制度的重建
以彰显新朝纲纪
朱元璋模仿古制
建立了独特的冠服制度
规定皇帝及王等
在重大祭祀活动、重要节日
及册拜时要穿“衮冕之服”
其中皇帝用十二旒冕
即前后各12道旒
每道旒上有12颗玉珠
太子、亲王为九旒冕

正在展出的九旒冕。唐代诗人王维在《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写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其中的“冕旒”就是帝王的代称。
这其实是对周代“六冕”的简化
根据史书记载
两周在举行祭祀活动时
帝王要根据典礼的轻重
分别穿六种不同的冕服
总称“六冕”
分别对应祭拜上天、祖先、
先王、山川、万物等
正是从周代开始
开始用旒装饰冕
并影响了后世的用冕制度

唐朝阎立本所画的《历代帝王图》中,隋文帝杨坚(右)与隋炀帝杨广(左)。隋代,以旒的长度区分尊卑,皇帝之旒最长,皇太子和王的旒要短两寸。唐代开元年间之后,只有重大祭祀活动才佩戴冠冕。
那么,“冕”和我们常说的“冠”
有什么区别呢?
答案是:
身份
冠,士大夫以上阶层皆可戴
冕,仅限统治者及高级贵族
(天子、诸侯、公卿)
在祭祀和重大典礼时佩戴
是一种专用的“礼冠”
普通百姓与冠、冕皆无缘
只能戴个头巾

鲁荒王墓出土的皮弁冠,是中国最古老的礼冠之一。
鲁荒王墓出土器物1116件/套
除了九旒冕等数量不菲的冠冕袍服
还有大量木俑仪仗、文玩清供、
琴棋书画、家具漆器、金玉佩饰等
再现了明初亲王的奢华生活
只是这位未能践行
冕旒训诫的年轻亲王
以生命为代价
为这顶“荒王之冕”
写下了沉痛的历史注脚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视频:实习生 王皙如
策划: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