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滩遇见中式装饰艺术派大楼③中国银行大楼:浦江畔的“阅江楼阁”



1925年4月,巴黎国际博览会开幕,这在多年后被学术界视为“装饰艺术”风格确立的标志,至今恰好100周年。
上海被认为是仅次于纽约、全球装饰艺术派建筑排名第二的城市,尤其是衍生出了融合中式韵味的海派分支,别创一格。走进外滩风貌区,便可遇见中式装饰艺术派大楼,于万国建筑群中领略近代“国潮”魅力。
今日外滩风貌区,曾是19世纪中叶上海开埠后获准建立的西人最初定居点,此间也成为西方建筑学在上海地区的最早登陆场。之后的数十年间,外滩建筑群拔地兴起,是为近代上海城区之肇始。
数幢中式装饰艺术派建筑佳作跻身此处,有女青年会大楼、亚洲文会大楼、中国银行大楼、大陆银行大楼、聚兴诚银行大楼等等。诸楼自北向南分布,相距不远,从外滩源出发,经北京西路转进中山东一路,再转进九江路,即可遍历。

洛克·外滩源虎丘路鸟瞰 摄影:田方方
外滩中国银行大楼位于今中山东一路23号。
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最初位于原大清银行上海分行行址(今汉口路50号)。一战后,中国银行购得并迁入位于仁记路(今滇池路)22号的德国总会大楼(建筑朝向外滩的立面为今中山东一路23号)。由于业务发展迅猛,以及中外银行的激烈竞争态势,中国银行将自建大楼事宜提上日程,于1930年购进与德国总会毗邻的地皮,并开始从年度盈利中留存新楼建造之专款。

外滩中银大楼阅江楼阁意境 廖方手绘
1934年,中国银行董事会决定在洋行林立的上海外滩兴建一座足以“象征中国银行之近代化,信孚中外”的新式大楼。彼时的上海虽开埠仅几十年,却在寰球大变局中以极其独特的方式,蝶变为中国和远东地区最大最国际化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外滩是近代上海城区的“头版”,背景各异的沪上翘楚竞相跻身于此,皆不遗余力地在建筑上逐浪弄潮;滨江一线建筑群愈加缤纷璀璨,却长期缺乏中国风格的建筑语汇,常令国人汗颜,更平添了对中国银行大楼的期冀。

外滩中银大楼与和平饭店仅一窄街之隔图源:视觉中国
外滩在1925年之前也是以西方新古典主义为主流建筑风格,以1923年落成的外滩汇丰银行大楼(今中山东一路12号)为顶峰。1927年落成的外滩江海关新楼(今中山东一路13号),虽整体上仍是新古典主义风貌,但其顶部钟塔造型和整体立面质感,具有明显的装饰艺术派韵味;1929年落成的沙逊大厦(今中山东一路20号和平饭店),已整体采用装饰艺术派风格,并以摩天大楼的雄姿成为外滩新的制高点,且与中国银行仅一窄街之隔。
这一时期除有民族资本跻身上海金融头部梯队,又有留学西方的中国建筑师相继学成,归国执业,建筑师陆谦受就是其中杰出代表,1935年当选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副会长。
与女青年会大楼的设计师、在海外出生的李锦沛不同,陆谦受在国内出生,幼年时随家迁往英国。1929年,中国银行在伦敦开办了第一家海外办事处,并为办事处寻找建筑师。尚在伦敦英国建筑学会建筑学院就读的陆谦受,始与中国银行结缘,先是得到负责海外业务并兼任上海分行经理的贝祖诒特别赏识,后又被行长张公权尤为青睐。次年,陆谦受毕业后即来到上海,出任上海中国银行建设科科长,与英商公和洋行联合设计外滩中银大楼。
1934年,四行储蓄会大厦(今国际饭店)落成,刷新全中国和远东地区建筑高度纪录,引发轰动,其“纽约摩天大楼Art Deco”风格比沙逊大厦更为现代。外滩中银大楼的早期方案也曾呈现出更“纽约”的样式和更高的“身高”,但历经波折于1944年方得以落成时,最终采用了融合中式元素的装饰艺术派风格,不仅弥补了外滩一线的“国语”缺失之憾,还在与沙逊大厦的并肩相处中达成了有利有节的巧妙效果。

外滩中银大楼外墙 图源:视觉中国
外滩中银大楼的屋顶和楼身都颇具匠心。大楼耸立于浦江之畔,在外滩一侧顶部升起,覆以中国传统的蓝色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檐下饰以石质斗拱,颇具中国经典的“望江楼阁”意境。
相较于身旁沙逊大厦陡峭的金字塔顶,中国银行的四面攒尖顶平缓柔和,大气从容,并在顶尖略低于沙逊大楼的情况下,使得中国银行的檐口高度反而大大高出沙逊大厦,楼身显得比后者更为巍峨。楼身通体用金山石饰面,质朴厚重,强调垂直线条和主入口门斗体量,点缀装饰中式镂空花格窗、祥纹雕花等,既鲜明有别于与沙逊大厦的楼身样式,又在整体质感上和谐融通。
20世纪50年代先后落成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老楼)、新加坡中国银行大厦,都采用了类似的楼身样式,形如外滩中银大楼的“亲兄弟”,成为近代时期中国银行的视觉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