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浊水围城”到湿地“画卷”——探寻洪湖市螺山镇的“生态逆袭”
千百年来,洪湖儿女靠水吃水已是家常便饭。
作为湖北第一大湖,洪湖素有“湖北之肾”之誉,却曾因粗放养殖陷入水质恶化困境。

近年来,洪湖市螺山镇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转变发展理念,从“吃洪湖”转变为全方位的“护洪湖”,通过集中治理6.5万亩水产养殖尾水,开展沿湖湿地生态修复等有效措施, 全力推进洪湖流域综合治理。近日,记者走进螺山镇,实地探访其如何通过生态治理让“死水变活、浊水变清”。
波光潋滟的渠水上荷叶接天,成群的水鸟掠过清澈水面……。在螺山镇花园村的千亩蟹塘旁,一条布满水生植物的生态沟渠引人注目。
“以前这条沟里满是养殖尾水,现在成了天然净化池。”村党总支书记李华侨介绍,通过“沟渠清淤+生态护坡+多级净化”模式,3000多亩尾水达标后可实现循环利用。
螺山镇位于湖区西南岸,区域内河网纵横,6.5万亩水产养殖曾是湖区重要污染源。近年来,为破解“水系不通、水质富营养化”困局,该镇将全域140.83平方公里划分为6个治理单元,疏通17条主干沟渠和3条河流,构建“三横十七纵”畅流水系,新建节制涵闸20座、修复泵站4座,实现“按需排灌、内部循环”。
像花园村这样的生态沟渠,全镇已改造出95.9公里。记者观察发现,沟渠中密布生物毛刷吸收有机杂质,岸坡与水下种植苦草、菖蒲等本地植物,形成了立体净化系统。
“每100亩养殖塘配8亩人工湿地,满足6.5万亩尾水治理需求。” 螺山镇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熊亮说。

在双红村韵田园湿地公园内,荷叶层叠、花香袭人。
村民吴桃子感慨:“以前是臭水塘,现在全村人都来乘凉!”村党总支副书记马红勋介绍,该村通过清理坑塘、连通水系,种植睡莲、茭白等构建阶梯式净化体系,将荒滩变公园。
治理不止于“面子”,更重“里子”。2024年来,双红村650户完成厕所改造,创新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模式,生活污水经三级净化后用于农田灌溉。投资80多万元的治理系统覆盖全村300多户,辐射1500亩农田,实现“污水不出村、肥水再利用”。
“全镇上下深刻认识到全镇水质提升对洪湖流域治理的重要性,把组织动员、政策宣讲会议开到群众家门口,积极征求意见,发动群众一起干,形成了镇、村、群众共同参与,每个排口有人管、每件问题有人抓,发现问题迅速处理的良好局面。”熊亮表示,每个河流主要汇入口和重点场所安装360度可旋转摄像头,实现“发现问题-溯源处置-效果反馈”的闭环管理。
2024年8月以来,该镇水质稳定保持Ⅳ类及以上,2025年监测点优良率达60%,预计下半年Ⅲ类水比例将超80%。
满园碧水,生态沟渠,见证着从“靠湖吃湖”到“以生态执笔”的蜕变,螺山镇正稳步朝着“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民富”的目标迈进,为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呈上一份令人瞩目的“螺山答卷”。(记者:马骁 通讯员:黄睿智 杨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