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潮评丨该拿什么平息“续面”风波

潮新闻客户端 特约评论员 樊成

图源:央视网

近些年,网络环境呈现出一些明显的新特点:越来越多“小事”上了热搜,成为热点话题;一些普普通通的小人物突然就成了“新闻主角”,遭遇难以估量的网络冲击,甚至蔓延至现实生活。

近日持续发酵的“续面”事件,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一开始,饭店老板指责女顾客带着孩子续面三次遭拒竟给差评,女顾客则回应称“不是点的一碗面”,一共花费140.58元,是面店对孩子态度不好才给差评。连日来,这一个体纠纷引爆网络,甚至面馆出现大量自媒体博主围观,给纠纷双方造成巨大压力。

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近年来,类似的“现实—网络—现实”相互影响的现象并不少见。人们对个体的围观、猎奇和评头论足成为一种网络日常。这种现象一再提醒我们:网络发言,无论是文字、图片还是视频,都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断章取义、避重就轻或者有意带节奏的后果,可能恰恰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所谓的“反转”和“回旋镖”,也常常成为舆论观察者进行事后复盘的总结词。

这次事件,问题就出在涉事饭店老板面对差评时,不是通过常规渠道去申诉、沟通,而是将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且没有完整呈现事件经过,只是截取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隐藏甚至歪曲了对自己不利的事实。结果先是导致了对顾客的网暴,当更多事实得到补充和纠正后,又导致自己被网暴。

回头看,类似纠纷本是生活中一个很常见的场景:顾客对饭店的服务不满意,老板也觉得自己委屈。这样的个体纠纷,几乎每天都在世界各地不起眼的角落里上演着,我们身处其中会觉得很正常,而一旦经过互联网的“放大镜”和“显微镜”效应,就会变得可怕而难以收拾。

有人说,一开始看见饭店老板发布的信息就指责谩骂续面顾客的网民,其实和事情反转后指责谩骂饭店老板的网民是同一批人。这话说得或许有些绝对,但大致揭露了网络世界的某种规律:仅凭单方面的、局部的、经过修饰和渲染的信息,其实很难做出理性且正确的判断,很多人只是将其作为情绪工具。

说到底,小小纠纷之所以演变为滔天舆情,还是因为不少人没有守住自己在公共空间的边界感。无论是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的,还是围观吃瓜的,媒介素养和网络修养真的很重要。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时代,上网也是一场修行、一种考验。这或许是“续面”风波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