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国外吃菌被下四次病危!紧急回国直奔昆明治疗,50天后最终转危为安
近日,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
接诊了一位
在国外误食有毒野生菌,
生命垂危的女性患者。
她转院回国后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终于转危为安。
来自江西的刘女士在缅甸从事矿产工作,6月初她在当地山上采到一种白色的菌类,回家后进行了烹饪食用。
刘女士:“以为是鸡枞就把它煮来吃,第二天早上就发现中毒了。”

刘女士说,她对野生菌的了解不多,以为只有红色的野生菌才会中毒。没想到这次食用采来的野生菌后,就出现头晕、呕吐等严重中毒症状,于是紧急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刘女士:“那边医生说,吃这种菌子从来没有活着出去的人。”

经过医生辨认,刘女士所食用的形似鸡枞的野生菌叫致命鹅膏菌,致死率非常高,在当地几乎没有成功救治的病例。刘女士的家属几经辗转,将病人转院回国,来到昆明救治。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 郑粉双:“病人来的时候病情非常重,病人是肝性昏迷,肝衰竭,全身是低蛋白的水肿。”

经诊断,刘女士属于菌中毒后爆发性的肝衰竭,生还希望渺茫。但大家都没有放弃,经过近50天的治疗,期间四次病危通知,医护团队最终将刘女士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 郑粉双:“无论是消化道毒素清理,还是血液里导致器官功能损伤的一些物质的清理,还包括患者整个器官功能的综合性救治。尤其是请了中医科,也采取了很多中药保肝排毒综合救治的方法。”
致命鹅膏菌,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罗伞菌,中毒表现较为隐匿,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 郑粉双:“早期积极的救治,尤其是前48小时的综合救治对病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云南被誉为“野生菌王国”,拥有至少2753种野生菌资源,其中可食用的有900余种,有毒的多达200余种,占全国毒菌种类的一半以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雨热条件,孕育了得天独厚的野生菌资源,也带来了识别与食用上的挑战。
“尤其以鹅膏属菌类最为致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仅云南就分布有6种剧毒鹅膏,常生长于松林、栎树林中,因外形酷似可食菌,极易被误采误食。“在国外90%的蘑菇中毒死亡由鹅膏属导致,我国也高达70.5%。”


医生提醒
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和难辨别的野生菌。
采摘与购买
- 不随意采摘 :不要在野外随意采摘自己不熟悉的野生菌,尤其是霉变或幼小难辨识的野生菌。一些有毒菌与无毒菌外形相似,仅靠肉眼和经验难以辨别。
- 谨慎购买 :在购买野生菌时,应选择正规的农贸市场或超市,避免在路边摊贩处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菌。同时,要注意查看野生菌的外观和质量,如有无虫蛀、腐烂等情况。
加工与食用
- 避免混杂 :加工野生菌时,不要将多种野生菌混合在一起,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每种野生菌应单独加工、单独食用。
- 炒熟煮透 :野生菌一定要炒熟煮透后再食用,不可凉拌、生食或烧烤食用。有些野生菌中的毒素在高温下可以被分解破坏,但仍有部分毒菌毒素耐高温,如鹿花菌中的鹿花菌素,即便经过高温烹煮仍会引发溶血反应。
- 限量食用 :不要一次食用过多的野生菌,每次食用量应控制在 100 克以内,降低中毒风险。
- 不饮酒 :食用野生菌时不要饮酒,因为酒精可能会与野生菌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反应,加重中毒症状。
特殊场所与群体
- 禁入场所 :学校食堂(含托幼机构)、单位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景区供餐单位、养老机构食堂、医院食堂、婚丧嫁娶、农村宴席和会议集体用餐等群体性聚餐场所,严禁加工食用野生菌类(包括野生菌干制品),防止引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 特殊人群 :老人、小孩、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尽量避免食用野生菌,因为他们的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对毒素的耐受性较低,一旦中毒,后果可能更为严重。
中毒后的紧急处理
- 催吐 :进食野生菌后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应立即进行催吐。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用汤勺或手指刺激咽喉部催吐,尽量排出胃内残留毒物,但若患者已出现频繁呕吐或意识障碍,则需谨慎,避免呛咳。
- 就医 :催吐后务必尽快就医,拨打急救电话 120 或前往最近的医院急诊科。告知医生食用了野生菌,最好能带上剩余的野生菌样品或呕吐物 ,排泄物样品供专业人员鉴定。
- 观察症状 :在等待救护车或前往医院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如呼吸、心跳、体温等,如出现呼吸困难、抽搐、昏迷等症状,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等。
了解常见毒菌
- 鹅膏菌 :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等,外形酷似可食菌,常生长于松林、栎树林中,其含有的肽类毒素会直接损伤肝脏,误食后死亡率高达 50%-90%。
- 亚稀褶红菇 :与被称为 “火炭菌” 的密褶红菇外形几乎一致,极易混淆,已造成多起死亡事件。
- 其他毒菌 :如毒蝇伞、豹斑毒伞、鹿花菌、秋日小口菇等,这些毒菌含有各种不同的毒素,会引起胃肠型、神经精神型、肝损型、溶血型、横纹肌溶解型等不同类型的中毒症状。
记者:王驰远 江涛
编辑:许婕羽
责编:胡华 王锐
主编:林玲
终审:梁琦
部分来源:新华视点、云南省卫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