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女子国外吃菌被下四次病危!紧急回国直奔昆明治疗,50天后最终转危为安

近日,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

接诊了一位

在国外误食有毒野生菌,

生命垂危的女性患者。

她转院回国后

在医护人员的努力下终于转危为安。

来自江西的刘女士在缅甸从事矿产工作,6月初她在当地山上采到一种白色的菌类,回家后进行了烹饪食用。


刘女士:“以为是鸡枞就把它煮来吃,第二天早上就发现中毒了。”



刘女士说,她对野生菌的了解不多,以为只有红色的野生菌才会中毒。没想到这次食用采来的野生菌后,就出现头晕、呕吐等严重中毒症状,于是紧急前往当地医院就诊。



刘女士:“那边医生说,吃这种菌子从来没有活着出去的人。”



经过医生辨认,刘女士所食用的形似鸡枞的野生菌叫致命鹅膏菌,致死率非常高,在当地几乎没有成功救治的病例。刘女士的家属几经辗转,将病人转院回国,来到昆明救治。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 郑粉双:“病人来的时候病情非常重,病人是肝性昏迷,肝衰竭,全身是低蛋白的水肿。”



经诊断,刘女士属于菌中毒后爆发性的肝衰竭,生还希望渺茫。但大家都没有放弃,经过近50天的治疗,期间四次病危通知,医护团队最终将刘女士从鬼门关里拉了回来。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 郑粉双:“无论是消化道毒素清理,还是血液里导致器官功能损伤的一些物质的清理,还包括患者整个器官功能的综合性救治。尤其是请了中医科,也采取了很多中药保肝排毒综合救治的方法。”



致命鹅膏菌,就是我们常说的白罗伞菌,中毒表现较为隐匿,往往容易错过最佳救治时机。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主任医师 郑粉双:“早期积极的救治,尤其是前48小时的综合救治对病人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



云南被誉为“野生菌王国”,拥有至少2753种野生菌资源,其中可食用的有900余种,有毒的多达200余种,占全国毒菌种类的一半以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丰富的雨热条件,孕育了得天独厚的野生菌资源,也带来了识别与食用上的挑战。

“尤其以鹅膏属菌类最为致命。”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介绍,仅云南就分布有6种剧毒鹅膏,常生长于松林、栎树林中,因外形酷似可食菌,极易被误采误食。“在国外90%的蘑菇中毒死亡由鹅膏属导致,我国也高达70.5%。”


医生提醒


要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和难辨别的野生菌。


采摘与购买

加工与食用

特殊场所与群体

中毒后的紧急处理

了解常见毒菌


记者:王驰远 江涛

编辑:许婕羽

责编:胡华 王锐

主编:林玲

终审:梁琦

部分来源:新华视点、云南省卫健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