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骗”!AI造“假门面”横行外卖平台
在今年暑期的外卖大战中,部分商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合成虚假门店图片,将藏身角落的“幽灵外卖”包装成生意火爆的实体店铺,致使消费者频频上当。面对AI技术催生的“照骗”乱象,各平台已启动专项治理。
线上线下两副面孔
“0元购”“大额券”的外卖大战使各大外卖平台订单量迅速攀升,品质外卖成为各大平台加码的重心,纷纷推出“堂食店”标签,方便消费者选择。然而,消费者有张良计,某些商家有过墙梯, 一批“照骗大军”悄然涌现。
近日,不少网友反映,一些外卖商家利用AI合成门头图片吸引顾客。图片上的店铺灯火通明、人头攒动,乍一看仿佛是生意火爆的实体店铺。甚至部分门店从门头图、宣传海报到菜品图片,处处都是AI“手笔”。“为了避免买到‘幽灵’外卖,我精挑细选了一家餐厅,门头图片显示有很多人排队,菜品图看上去也十分干净。”但外卖送到后,家住广州的张女士却目瞪口呆。“还是熟悉的‘国潮’包装……而且菜品完全和照片不符,再仔细观察才发现,封面一股‘AI味’。”
这并非个例。一家平平无奇的烤肉店,利用AI门头图片营造出大排长队的网红店既视感;一家不提供堂食的外卖店,却醒目地标注着“堂食餐厅”……事实上,近期被网友发文吐槽、被平台下架的不少“高大上门店”,实则是没有门店的小作坊,靠AI技术制造出的假象。点进商家页面就能发现,这些店铺多数没有实际门店照片,或是一些小作坊、小档口,与封面严重不符。有网友经过实地考察后发文表示,大多数使用AI生成门头图片的商家,都是藏在街区角落里的“幽灵外卖”,有的甚至为打上“堂食店”标签,临时搭凑了几张桌椅,到店后却被告知“没法在店里吃,得自己找地方。”
在北京工作的楚女士发现,已有商家盯上了这一商机。在电商或社交平台上搜索“有故事感外卖头像”“外卖装修”等关键词,即可下单获得一张“栩栩如生”的门头图片,还有商家提供菜品美化服务,几十元即可实现私人订制。“虽然在外卖平台上点开餐品大图后,下方会显示‘图片仅供参考’字样,但大多数时间,还是会根据图片来‘一眼’定食物。”楚女士表示,她使用AI工具,输入“干净”“热闹”“饭店”等相关的关键词,不到1分钟就能生成门店图。
“幽灵外卖”泛滥的一大原因,是更多人看到了外卖市场“有利可图”。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4年,中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由1250亿元升至1.5万亿元,外卖用户规模达5.92亿人,外卖服务已成为超半数中国网民日常生活的刚需。然而,为了能吃上“一口好饭”,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的避坑攻略也越来越厚:名字怪异的不要点、国潮包装的不要点、销量三四千的不要点、评分过高的不要点,如今或许还要加上“门头图片是AI生成的不要点”。
潜藏诸多法律风险
消费者点外卖时,主要依据商家提供的图片进行判断,“精修”图因此成为商家争夺订单的利器。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视觉呈现背后却潜藏着诸多法律风险。
“商家利用AI生成图片,虚构出火爆的门店场景,而该场景与实际经营状况严重不符,误导消费者选择,这种行为已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相关规定,属于虚假广告,还可能构成消费欺诈。”河南保航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晓东表示,广告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结合第二十八条对虚假广告的列举情形的第(四)项“虚构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效果的”以及第(五)项“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其他情形”来看,商家使用虚构的“堂食门店场景图”属于虚假广告,构成对商品或服务作不实表述,属于欺骗误导消费者的违法行为。
刘晓东强调,整治AI技术滥用乱象,也是中央网信办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的重点整治任务。专项行动要求突出AI技术管理和信息内容管理,强化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打击借AI技术生成发布虚假信息、实施网络水军行为等问题,规范AI类应用网络生态。利用AI生成虚假或误导性信息的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若未对AI生成的图片进行显式标识,则可能违反《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从而需承担法律责任。“在消费者权益保障方面,若消费者因‘堂食店’标签和虚假门头图误判卫生条件,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可主张3倍赔偿(不足500元按500元计)。若因此引发食源性疾病,还可叠加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的惩罚性赔偿。”
多措并举维护外卖安全
“如今国家对外卖市场的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已有严格要求,‘幽灵外卖’的生存空间基本消失,利用AI‘钻空子’的做法难以长久,平台已在严厉整治这类现象。”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提出推动平台和商户实行“互联网+明厨亮灶”。在此政策指导下,各地进一步加强了对无堂食外卖店的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
今年5月,京东首创外卖行业“最严准入标准”,其入驻审核通过率低至40%。具体措施包括:照片复检、定期巡检、视频验真等严格审核流程。同时,京东还创新性地引入社会监督机制,公开邀请全民参与监督,力求以“赶走漏网之鱼”。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制定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将于今年9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十条规定,用户使用网络信息内容传播服务发布生成合成内容的,应当主动声明并使用服务提供者提供的标识功能进行标识,这一规定为规范AI使用提供了依据。
目前美团、饿了么等均已成立专项小组,开展AI门头专项治理。美团外卖在《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审查登记规范》中明确规定,店铺头像(门头图片)不能使用商户牌匾、环境图、门脸图等图片。美团表示,部分商家通过第三方AI软件生成高度仿真的门头图片作为Logo的行为涉嫌虚假宣传,平台已启动专项治理,通过技术手段识别违规图片并督促商家整改。同时,饿了么也针对“AI门头图”问题采取行动。平台称,目前已成立专项小组,持续推进这类问题的治理,将通过完善规则、技术研发等方式,加强对于此类门店的识别以及整改。京东也严格把控入驻商家的品质,制定了严格的商家管理规范。针对个别门店使用AI图片作为门头图的问题,目前已组建专项治理团队,持续进行排查治理,以营造健康的 网络餐饮消费环境。
(崔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