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陈默个人简介:一个家庭的灵魂是母亲,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人

现代家长

陈默

陈默是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特聘督导,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学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近10年来,她明显感觉到,她经手的儿童心理咨询案例呈几何级数增长。


从手头积累的近万人次的咨询记录中,她总结道:孩子的问题,几乎都是家庭的问题;母亲是一个家庭的灵魂,孩子与母亲的关系很特殊


过去,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出在“外部”;

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出在“内心”


笔者:您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在这几十年的工作中,您感觉现在孩子的心理问题和过去的有什么不同?


陈默:20世纪90年代,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出在“外部”。就是说,孩子的心理问题多由外部环境因素造成。如果把外部问题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一个女生常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班主任觉得她有心理问题,就领她过来咨询。经了解,女生很小失去妈妈,爸爸再婚后很快有了一个男孩。家里住房紧张,有了弟弟之后,女生连写作业的地方也没有了,只能搬个凳子在门口写,而身后斥责声、哭闹声时时干扰她写作业。女生常为一点小事发脾气,就是因为这个拥挤、嘈杂的环境让她愤怒。找到症结后,我对他们全家进行了治疗。那时,家长对老师的话很重视,所以非常配合,不再只忙于照顾儿子,而是开始给予女儿更多的关注。家里住房紧张一时难以改善,我建议女生再做作业就去附近的图书馆。女生感受到家长的关爱后,不再乱发脾气,为人处世温和了很多。


然而,最近10年,孩子的心理问题常常出在“内心”,多是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


现在的家长,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十分重视教育,对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从小处于激烈的竞争中,压力很大,由此引发了考试焦虑、学业焦虑等。另外,孩子不愁吃穿,开始思考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如“什么是人生的意义”,却无力找到答案。这一来,他就迷茫了、抑郁了。


幸福的家庭,

家庭成员都没有很强的控制欲;

而不幸的家庭,

真的是各有各的问题


笔者:有人说,孩子出了问题,其实都是家庭出了问题。这种说法对吗?


陈默:我非常赞成这种说法。如果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如果孩子出问题了,一定是家庭系统出问题了。


健康的家庭有个共性——夫妻双方都比较成熟,没有很强的控制欲。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没上过学的人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比较独立。平时,家庭成员各做各的事,如果一方遇到困难,另一方会很快伸出援手。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不彼此控制。比如,孩子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带得够吗?”孩子出去后玩得自在、放松,同学和他一起玩也感觉很尽兴。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说:“和谁一起?几个人?什么活动?你带了多少钱?只能用30元……”孩子出去后,妈妈一会儿一个电话:“你在哪里?快回家,已经9点了!”不仅孩子玩不痛快,周围同学也感觉比较尴尬。


家里有一个控制欲强的人,其他家庭成员就会有压力,慢慢这个家就会出问题。比如孩子做作业,家长习惯性地控制孩子,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家长别去搅和。如果家长一定要去搅和,那么孩子做作业一定是拖拖拉拉的。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你还别不信,观察一下身边的幸福家庭,你会发现其家庭成员都没有很强的控制欲;而那些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1.家庭结构有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这些家庭中,孩子长期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抚养,另一方缺位,孩子无法享受到完整的父母之爱。而长期处于缺乏父爱或者母爱的家庭中,孩子容易自卑、焦虑,对人际交往产生畏缩心理。


另一种是三代同堂家庭。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且老人参与教育的程度高。这样养出的孩子缺点很多,如幼稚、任性、容易发火、难以摆脱自我中心意识、不能换位思考等。


健康的家庭结构,是夫妻双方教育孩子时不缺位,父亲担起父亲的职责,母亲担起母亲的职责,夫妻双方共同给予孩子爱的关怀。如果有老人同住,那么老人的定位就是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老人就退出,把孩子交给孩子的父母。如果老人分不清边界,参与过多,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小夫妻教育孩子的矛盾,还会叠加老人跟女婿、儿媳之间的矛盾。


2.夫妻关系有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夫妻经常冷战,那么这种家庭的孩子会比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一位妈妈带着孩子来找我咨询。她与丈夫分居多年,两人既不和解也不离婚,孩子和她一起生活。妈妈反映,孩子上小学时学习不错,可上初中后就不行了,还出现了社交困难。


我的建议是:妈妈要尽快改变现状。如果继续这种状态,孩子的情况会越来越糟。


孩子也对我说,希望父母离婚。因为他一直在等“第二只靴子”掉下来,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掉,心始终悬着,太难受了!


妈妈想让孩子努力学习、茁壮成长,就要让孩子感受到他有一个阳光乐观、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妈妈。就是说,妈妈先把自己打理好了,孩子才会有所改变。


3.亲子关系有问题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正确地去爱。有些父母受认知、阅历的限制,以不正确的方法爱孩子,结果反而伤害了孩子。


比如,有个女孩,上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上初中后却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孩子上小学时的优秀成绩怎么来的?是妈妈逼迫她废寝忘食地学习得来的。结果上初中后,她不堪重负,精神出了问题。


我对女孩的妈妈说,对孩子的极端要求其实就是一种虐待。没想到,她哭了。原来,她的出生曾经不受父母的欢迎,因为父母盼望的是儿子,而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父母的重视。当她有了女儿后,不自觉地也要求女儿考第一。


在中国,受妈妈排斥的女孩并不少见,很多患有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孩都有一个排斥她的妈妈。妈妈对自己的女性身份不认同,并把这种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中国长久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有关。


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儿子的身高都超过爸爸了,可爸爸还转变不了角色。儿子小时候,爸爸出于雄性动物的本能,愿意保护小生命。当儿子长大后,爸爸却不知道如何与儿子相处,表现出来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攻击儿子,结果父子俩天天在家“打仗”。


母子关系出问题的,一般表现在不想让儿子长大,高度控制。因为母亲潜意识里有儿子长大后,母亲功能就贬值了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大多是夫妻关系恶化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坏话。女儿信以为真,就会攻击父亲。


一个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人。

做临床咨询多年,

我发现很多家庭问题的根源都在母亲这儿


笔者:有人说,一个家庭的灵魂是母亲。真的是这样吗?


陈默:不是只要有个房子,就可以称为“家”的。房子里得有个妈,才能称其为“家”。一个家庭的灵魂是母亲,因为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人。做临床咨询多年,我发现很多家庭问题的根源都在母亲这儿。


一般家庭中,母亲只要没有大问题,就会成为这个家庭的核心。因为父亲更擅长逻辑思维,而母亲更善于感知别人的需求。在处理家庭问题上,母亲有着天然的优势。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很特殊。虽然出生时剪断了脐带,但孩子在潜意识里与母亲是紧密相连的。平时,我们总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愁眉不展、情绪低落,孩子会感同身受,马上把这种情绪背在自己身上,觉得都是因为自己,母亲才活得如此痛苦。


心理学认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妈妈给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要放在桌子上,如果孩子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被责骂。孩子顺从了妈妈的意志,把茶杯放在桌子上。孩子请同学来家做客,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让同学把茶杯拿起来放在桌子上——孩子从顺从变成了认同。


等孩子长大,妈妈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把茶杯放在地上。孩子会让妈妈把茶杯拿起来放在桌子上——过去妈妈的要求内化在孩子的心里。所以,妈妈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就会慢慢形成同样的认识和观念,并将之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



根据孩子的年龄段,

抓住家庭教育的核心。

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

一般来说,不会有大的心理问题


笔者:那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教养秘诀有什么不同?


陈默:教育孩子,要遵循这么几个原则——


1. 0到3岁,每时每刻关注他


这阶段是孩子安全感确立的关键期,如果此时孩子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他的一生都会有缺憾。所以,妈妈不要出去应酬了,下班后马上回家。因为孩子需要你时刻陪伴,你每天对他讲100遍“我爱你”,也不嫌多。


2. 3到6岁,诚心诚意陪伴他


这阶段是孩子探索欲形成的关键期,如果有爸爸做伴,孩子就不会害怕,其探索欲也会得到加强。反之,孩子就会胆怯、退缩,探索欲也会受到抑制。


3. 6到12岁,真真切切喜欢他


这阶段要让孩子感到父母真的很喜欢他。因为上学后,孩子可能会在学校受到打击而自卑。这时,他需要从父母眼里看到认同和欣赏。孩子或许比较招人烦,但父母必须有耐心,让他感觉你们依然爱他。哪怕他犯了错,你们也要理解,并无条件地爱他。


4. 12岁以后,实实在在相信他


这阶段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充分地信任他。如果他感觉自己失去了父母的信任,就会完全失去约束,破罐子破摔。


父母可以一开始相信他10%,接着相信他20%,然后相信他30%……直到最后,完全相信他。随着信任度的增高,孩子会拥有越来越强烈的责任感。父母一次次地选择相信孩子,最后才会得到一个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父母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就算抓住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一般来说,不会有大的心理问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