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著名人物“千古一帝,盛世君王——李世民”,国号唐
隋朝末年,昏君杨广荒淫无道,百姓民不聊生,流离失所,各地义军纷纷起义,一时间狼烟四起,隋王朝江山摇摇欲坠。
公元617年5月,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李渊共有22个儿子,长子建成,次子世民,三子元霸,四子元吉,随父一起出征,其中次子世民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李世民建议稳住突厥,化敌为友,解除后顾之忧,他被派往突厥,一为建立友好关系,二为借兵,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二十一岁的李世民第一次展露锋芒。
公元618年五月,李渊正式继位,国号唐。李世民任命尚书令,改封亲王。当时李唐江山并不稳固,在隋末的政治舞台上,李氏家族的实力不算最强,谁能采取正确的方针,顺应形势,谁才能最终取得胜利。秦王李世民为唐朝的统一大业,开始了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各路反王,纷纷降唐,战斗中李世民威名显赫,因此威信日高,权力日重。随着统一全国战争的结束,在李渊诸子之间,围绕着皇位继承问题,形成了以李建成为首的太子帮,和以秦王为首的军功帮的激烈争斗,双方最后形成了你死我活,不死不休的态势,公元626年(唐高祖武德九年),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太子李建成,四子李元吉。当了太子,第二年,李渊退位,李世民登基,世称唐太宗。
李世民从秦王到皇帝,伴随着隋王朝的土崩瓦解,整个过程,称得上波澜壮阔,年轻的李世民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和残酷斗争的考验,在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上,他众横驰聘,如入无人之境。在经历了隋王朝的强盛到衰败,充分领会到农民的力量,认识到打江山难,坐江山更难。这种力量,促使他励精图治,居安思危,兢兢业业。
唐太宗继位时,国家的综合实力不算稳固,连年战乱,百姓民不聊生,如何治理国家,使百姓安居乐业,江山长治久安,一系列问题摆在了年轻的李世民面前。为此,他集思广益,鼓励大家献言献策,深刻总结了隋炀帝倒行逆施,激起民变的历史教训,提出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观点,在这种爱民、惠民的思想指导下,制订了一系列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采用使人们生活有余的方针、政策。
唐太宗特别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实行了均田制,招扶逃亡家乡的农民,分给他们土地,鼓励大家从事农业生产,为了增加耕地面积,隋朝在洛阳修建方圆120多平方公里的上林苑,下令改为耕地,由于均田制的贯彻执行,贞观时期的土地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和恢复,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每到灾荒年受到自然灾害,他都下令减轻赋税,一系列爱民、惠农的政策实施,为休养生息,社会安定团结,国家经济繁荣创造了条件。皇帝以身作则,勤俭治国,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政治方面,唐太宗继位后,首先以知人善任的原则从新组建了中央权力中心,他不记个人恩怨,唯才是用,不避远近亲疏,很多大臣都是隋朝老臣,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部下,在他的手下都得到了重用,太宗又对中央机构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造了三省六部制,为唐宰相制度奠定了基础。为使中央各部门互相监督,太宗特别强调在实践中坚持讨论、封驳、执行相结合的原则,推行“五花判事”制度,同时机构进行精简,贞观初年文武百官总数只有643人,精简后的国家机构,效率得到了提高,既节省了行政开支,又减轻了农民负担。
外交方面,贞观初年,突厥奴隶主贵族,不断袭扰唐朝北境地区,影响当地百姓的正常生活,李世民先是采取克制态度,缓和矛盾,一面抓紧练兵,准备痛击突厥,他亲自训练精锐,使部队战斗力大大提高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派大将李靖等分道突击东突厥,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唐朝北部边境50年太平无事。公元635年(贞观九年),太宗先后平定了吐谷浑,统一了高昌,打击了西突厥,开拓了东西方往来的商路,加强了东西文化交流。他提倡“胡越一家”,“我为天下主,无问中国和四夷,我皆活之。”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以武力低抗外侵,太宗很少先动干戈,积极修好四邻,维护各民族团结,使大唐王朝声名远播,太宗本人也在少数民族中赢得了我“天可汗”的美誉。
唐太宗是位马上皇帝,靠武力赢得天下,但他也知道文化思想的重要性,大力提倡儒学,大力兴办学校,组织人力编修史书,早期他就组织了“文学馆”,网络了十八学士在自己周围,成为“智囊团”,继位以后,唐太宗又设立了“弘文馆”,以管理学校,著书立说,选拔人才。太宗亲自视察国子监和太学,增设管所,增加学员,贞观时期,科举制有了很大进步,各学科争芳斗艳,进士科考要试策论和经史,不仅提高了此科的地位,更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以上措施,促进了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贞观时期成为唐朝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是唐太宗的名言,他也是这么做的,虚心向别人请教,听取不同意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不仅善于听取反面意见,而且“恐人不谏,导之使谏”,鼓励臣下提出不同意见,为了消除君臣之间的隔阂,减轻对方的心里压力,交流时他总是和颜悦色,对于直言上谏的人,特别赏识,以朋友相待,大臣李百药提出宫女众多,问题严重,太宗下令立即释放三千宫女,任期自由嫁人,贞观三年,太宗准备将年龄不满十八的男子征入队伍,大臣魏征坚决反对,认为年龄十八到二十岁的男人都去入伍了,租调徭役将无人负担,另外,兵不在多,而在于精,不能只要数量而不要质量,太宗开始很不理解,但仔细想想,还是收回了成命。这样的例子,贞观年间,数不胜数,许多人犯颜直谏,不仅没有受罚,反而得到了重用,当时不论职位高低都敢针砭时弊,言论自由,在这种气氛下,避免了很多决策上的失误。加强了地主阶级集团内部的团结,太宗自己也说:“皇帝是快美玉,但需来自能工巧匠——臣下的琢磨。”
唐太宗确实伟大,二十多年后,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国势昌盛,这就是历史上受人推崇的“贞观之治”。贞观初年,中原一带,“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断绝”的情景不见了,现在是:“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商旅野次,“无复盗贼”的升平气象。由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日益显著,并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公元649年(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唐太宗终因积劳成疾,刚刚53岁就与世长辞了,虽然他当了二十多年皇帝,晚年也有不如意的地方,但纵观一生,他仍然可以说是历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封建君王,他的名字和“贞观之治”一起,世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