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唐太宗——李世民的谥号和庙号

碧海潮生bhcs

李世民(599-649),李渊次子。626年杀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禅位。在位23年,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为大唐的繁荣和昌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649年,因服食丹药中毒暴死,时年51岁。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庙号"太宗"。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599年1月出生于武功(今属陕西)。据说,有一次,李渊在陕西凤翔见到一位会相面的书生,这位书生看到李世民后,大加赞赏说:"这个孩子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到20岁的时候,一定可以济世安民。"这便是李渊给他起名为"世民"的由来。

李世民生长在贵族家庭,母亲是神武公窦毅的女儿,是一位出色的才女,他的父亲李渊是隋朝要员,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侄儿。作为将门皇亲之后,李世民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不仅武艺娴熟,而且很有攻伐谋略,喜爱读书,少时就能用孙子之言与父亲讲述用兵布阵的方法,深得父亲喜欢。李世民为人豪爽很有见识,人们称赞他"临机果断,不拘小节"。

李渊晋阳起兵以后,建立了左、中、右三军,李世民被任命为敦煌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军。然而,李渊出师不久就遇到了隋将宋老生的抵抗。由于遇上连绵的大雨,道路泥泞,粮草迟迟供给不上,李渊便想退回晋阳再作打算。李世民劝住了父亲,使李渊坚定了信心。在攻打宋老生的激战中,李世民血染战袍,身先士卒,带领士兵击溃了宋老生。

此后,李渊又率军东进,又遇到隋将屈突通的顽强抵抗。李渊部队内部意见不一,李世民力排众议,建议主力绕过屈突通,迅速向长安进军。李渊再次听从了李世民的这一大胆建议,还命令李世民沿途收编各路归附李氏的地主武装,李世民的军队发展迅速,很快发展到10万余人。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半年后又正式称帝,国号为唐,李世民被任命为尚书令,封为秦王。从此以后,李世民就以秦王的身份活动于政治舞台,叱咤于陇西、关东。

唐王朝建立后,政权还不十分稳固。但是,李渊称帝后不便再亲自挂帅出征,皇太子建成也需要留在京城协助父皇处理各项政务。因此,指挥和领导统一战争的重任就自然地落在了秦王李世民的身上,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生涯。

秦王李世民出生入死,身先士卒,逐渐消灭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等强大的军阀势力和农民军势力,使李唐王朝转危为安。

从618年征讨薛举到623年平定刘黑闼,历时5年有余,李唐王朝终于最后统一了中国。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作为主帅,其战略战术运用得得心应手,充分表现了杰出的军事胆略和军事才能,为李唐政权的进一步巩固做出了极大贡献。

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功绩卓著,他的威望和地位也日益提高,他不但掌握了朝廷的主要军队,而且结交和收集了大量人才。武将有尉迟敬德、秦叔宝、徐世勤、李靖等,文人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逐渐组成了一个以他为核心的强大政治军事集团。

太子李建成对此时位高权重的李世民非常妒忌,十分担心李世民会跟他争夺皇太子的位置。于是,他利用高祖中意他,高祖宠妃张婕好和尹德妃也与他关系密切的优势,多次想除掉李世民。有一次,他利用请李世民到府中饮酒的机会,在酒中下了毒。李世民饮后,忽觉腹疼,急忙回府,尽力呕吐,才免于一死。

此后,李建成联合四弟齐王李元吉,加紧了除掉李世民的步伐。626年5月,突厥进犯中原,李建成趁机上奏高祖,请求派李元吉担任主帅迎敌,高祖应允。李元吉随即提出要尉迟敬德、秦叔宝、程咬金三员猛将归他指挥,并要求调秦王府精兵充实自己的部队,企图借此削弱李世民的兵权,然后再杀掉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消息后,马上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商量对策。两人劝李世民先发制人,不能等死,促使李世民坚定了先下手的决心。

626年六月四日一早,李世民在尉迟敬德、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等人的协助下,在玄武门设下伏兵,发动政变。李世民及部将杀死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最后又杀光了他们所有的儿子。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玄武门事变"。两个月以后,李渊被迫退位。武德九年八月,李世民即位,史称唐太宗,时年29岁。次年正月,改元贞观。

面对贞观初年百废待兴的局面,李世民经过深思熟虑,决定选贤任能,广揽人才,共同为国家的大治谋划方略。

首先,知人善用,广任贤良。为了更大程度地选拔人才,他设立了"弘文馆"。

在任用人材方面,李世民有一句名言,叫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他最倚重的猛将尉迟敬德,原来就是他的敌人刘武周手下的大将。刘武周被李世民打败后,尉迟敬德与隋将寻相一起降唐。不久,寻相叛唐,李世民的部将怕斩草不除根再次发生意外就把尉迟敬德抓起来,李世民却下令将他释放,还请他到自己府上,促膝长谈,告诉他:"大丈夫意气相投,就应竭尽忠心,我决不会听信谗言,随便怀疑好人的。"尉迟敬德辞别时,李世民还送给他不少礼物,替手下向他道歉。尉迟敬德十分感动。此后,尉迟敬德便一心一意辅佐太宗了。

魏徵原来也是李建成的谋士,曾劝李建成杀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揭发了这件事。李世民就派人将魏徵找来,向他兴师问罪。魏徵却坦率地说:"那时候我是太子的谋士,当然要为他出谋划策。但可惜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你也不可能做上皇帝。"旁边的人见魏徵说出这样大不敬的话,都认为他必死无疑了,但出乎众人的意料,唐太宗认为魏徵很有胆识,不但不加罪,还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朝廷提意见。

为了扩大选拔人才的渠道,唐太宗还沿用并且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度,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唐太宗任人唯贤,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朝廷人才济济,群英荟萃。

其次,李世民能明辨是非,虚怀纳谏。面对群臣的不同意见,他都能辨别是非,存留正确的建议。

他曾询问魏徵"君主怎样才算明智,怎样才算昏庸。"魏徵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李世民十分赞同。正因为唐太宗如此开明,所以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直言敢谏的名臣,贞观前期著名的有魏徵、王理、杜如晦、房玄龄等,后期著名的有马周、刘泊、褚遂良等。这些人对当时的政治形势起了良好的作用和重要的影响。

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鹞子,非常喜欢,正拿在手里抚玩。正巧魏徵来见,太宗忙将那小宠物藏进衣服里。还自以为魏徵没有看见,其实魏徵早已将太宗的举动尽收眼底,因此故意拖延时间。待魏徵告辞,鹞子已经闷死了。魏徵曾引用荀子的话劝谏唐太宗说:君主好像舟,人民好像水,水能托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对唐太宗震动很大,他牢记在心,还用此话来训诫太子。

在选贤任能,纳谏从流的同时,李世民还进行了法制的改革和建设,采取了慎刑宽法和严格法制的措施。为实现大治天下的治国方针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创造了良好安定的社会环境。

李世民将赏功罚过作为法制改革的标准,任命房玄龄、长孙无忌在参考《武德律》的基础上制定了封建社会最完备的法典《贞观律》。同时,李世民又亲自选拔了一批正直无私、断狱公平的人担任法官,并亲自检查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情况,这样就做到了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同时,唐太宗还规定对死刑要三次上报中央,被批准后方可执行。

制订法律以后,李世民以身作则,执法如山,对自己的亲属和部属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如有触犯刑法者,严格依法处理,从不徇私枉法。这就使得法律得以顺利地贯彻,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起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这样贞观年间的社会风气十分安定。

唐太宗提倡戒奢崇简。他继位后,住的宫殿还是隋朝建造的,大部分都破旧。一般新王朝的君主都要大兴土木,另建新的宫殿,但唐太宗为了节省开支,在贞观初年一直不允许修建。唐太宗还严厉禁止厚葬,并要求五品以上的官员和勋亲贵族都要遵照执行。这种节俭风气的盛行,不仅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而且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起了促进作用。

唐太宗还积极地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唐太宗还大力倡导兴修水利。贞观初期,关中、河南等地原有的渠道都相继修复,并新修了大量的排水和引水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对防旱排涝、尽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积极措施的实行,社会经济很快得到了恢复。从贞观三年开始,全国连续大丰收,粮价由原来一匹绢换一斗粮食,下跌到一匹绢换数十斗粮食。社会秩序迅速安定,人民开始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到贞观中期的时候,唐朝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出现了牛马遍野、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段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贞观之治"。

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形势迅速得到好转,国力逐渐增强,唐太宗为了建立强盛的多民族的大唐帝国,开始了统一边疆地区的战争。

东突厥当时对唐朝的威胁最大,唐太宗于是决定最先收服它。随着唐朝国力的增强,唐朝军队渐渐地在与东突厥的战争中占了优势。唐太宗采取远交近攻的方针,扶持颉利可汗的反对势力,牵制颉利,并积极训练备战,与曾经臣服于东突厥的薛延陀部落建立联盟,造成了南北夹击东突厥的有利形势。629年,唐将李靖夜袭阴山,俘虏颉利可汗,灭掉东突厥。此后唐朝声威大振,各少数民族纷纷归附,从而统一了北方边境。

之后,唐太宗又相继派兵收复了吐谷浑、高昌、焉耆、龟兹等地区,并在龟兹设立了安西都护府,重新恢复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唐朝的西部和北部边境重新得到了巩固和扩大,也扫除了通往丝绸之路的障碍,加强了中原地区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等也在此时传入西方,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就是在贞观时期传到阿拉伯和印度,又通过阿拉伯再传到欧洲和非洲的,对西方文化事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唐朝高度发达的封建文化也深深影响了当时的世界。影响最大的首推日本。645年,日本废除氏族制度的"大化改新",就吸收了均田制、租庸调制、官制、府兵制以及刑律等等,建立起了完备的国家机构和制度,大大促进了日本的封建化进程。

大唐王朝高度繁荣,不仅对中国影响深远而且对世界也有很大影响,直到现在,很多国家华人聚居的地方还被称为"唐人街"。

唐代的兴盛和繁荣与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唐太宗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君主。他精于弓马,擅长诗书,是一位文武全才的皇帝。

唐太宗到了晚年,由于疾病缠身,久治不愈,就迷恋上了方士炼制的金石丹药。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因金石丹药服用过多,中毒暴亡,享年51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