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到底是罪人还是好人呢?
慈禧是搞垮清朝的责任人之一,大多人对她的印象是祸国殃民。但也有人认为,她的形象被妖魔化了,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慈禧的所作所为是复杂的。那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慈禧是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载淳的生母。当咸丰帝驾崩后,慈禧便通过政变上位。她以垂帘听政的方式,辅佐起六岁的同治帝,成了清朝的实际掌权人。当同治帝逝世后,慈禧又将四岁的载湉扶上皇位,继续把控朝政。慈禧掌权的时间很长,她在同治与光绪两个时期,一共统治了清王朝47年。
世人对慈禧的印象,更多来源于,她对待入侵者的态度。然而,慈禧并非一开始就是侵略者的工具人。
慈禧的一生经历过五场侵略军入侵清朝的战役,分别是一次Y片战争、二次Y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一次Y片战争发生时,慈禧才五岁。到二次Y片战争时,慈禧则成了咸丰帝的懿贵妃。而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三场战役中,慈禧却是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了。
1860年9月,在清军与英法联军的八里桥之战中,清军惨败。八里桥位于现在的北京朝阳区。战败后,咸丰帝决定跑路。跑路前,懿贵妃慈禧劝咸丰帝留下来,继续与敌军对抗。懿贵妃慈禧的行为,惹恼了咸丰帝,差点招来杀身之祸。
末了,这次的D二次Y片战争,以奕䜣和英法联军签订《北京条约》的方式,结束了。这个时候的懿贵妃慈禧是有耻辱感的。她对于朝廷的求和态度,是深感耻辱的,她甚至劝说咸丰帝,再打回去。但因为咸丰帝病危,后来也就不了了之了。
《北京条约》签订的次年,咸丰帝奕詝就去世了,而慈禧正式上位,成了清朝的实际统治者。中法战争爆发时,朝廷上吵翻了天,有人主战亦有人主和。而这时的慈禧,是想有所作为的。她还以“因循委靡”的名义罢了奕䜣的官,还连带免了其他四位军机大臣的官职。
中法战争期间,当1884年法国开始搞事情,使得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时。慈禧的态度是强硬的,她直接对法宣战,甚至革了坚持求和的张荫桓等人的职。但当1885年法国拿下谅山后,慈禧的态度就变了,她开始转而求和。之后,慈禧派李鸿章在天津,与法国的巴德诺签了《中法新约》,使中国落得个不败而败,而法国不胜而胜的局面。
1894年,这一年慈禧60岁。正当整个清朝,都为慈禧的六十大寿忙活着时,日本开始搞事情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了。起初国内外舆论都认为,日本打不过清朝。此时,慈禧同光绪的态度一致,都主战。但有人提出要将颐和园庆典的费用,拿去做军费时,慈禧就不淡定了。她甚至放出狠话,“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当时,慈禧为了庆祝六十岁大寿,准备在颐和园大办庆典。
战争初期,清军接连吃了不少败战。但为了顺利完成自己的六十大寿庆典,慈禧却希望外国出面干涉,尽快结束战争,因而她赞成起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想法了。战事如火如荼,在辽宁的金州大连相继沦陷,旅顺也岌岌可危的情况下,慈禧坚持在宫中办完了她的生日庆典,只不过取消了颐和园的庆典。
中日甲午战败后,1895年,慈禧又让李鸿章跑去日本,和日本的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时,慈禧是主剿的。但朝中大臣的态度分为两种,一种主张招抚义和团,毕竟义和团打的是扶清灭洋的旗帜,用义和团来对抗洋人。另一种则是坚持剿灭义和团,以免外国列强掺和进来,引起武装侵略。其实,慈禧看不惯洋人很久了,洋人欺人太甚。加之,慈禧又见到过一份所谓的“洋人照会”,大概意思是洋人想让她还政给光绪。
这直戳慈禧的痛处,她更是忍无可忍了,索性对各国宣战。当天,八国联军就拿下了天津的大沽口炮台了。当有大臣反对战争,希望剿团乞和时,慈禧又动摇了。慈禧一方面备战,让大臣继续利用义和团对抗八国联军;另一方面又让荣禄跑去安抚各国使臣。另外,慈禧还给各国总统写信,让他们出面调停战事。
但八国联军却没有停止进攻。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便带着光绪帝跑路了。而北京的烂摊子,她就扔给了李鸿章等人,让他们同联军谈判,而责任则就都推到义和团身上。当慈禧得知联军没有将她列为罪魁祸首,也没有要求她还政给光绪帝,就松了一口气,便很“爽快”地让奕劻和李鸿章,全盘接受了侵略者提出来的所有条件。文/历史当下。
于是,1901年,奕劻和李鸿章和英法俄美德意日奥比西荷11国,签订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慈禧沦为侵略者工具人的过程中有过挣扎,但为了保自己为了保统治地位,她到底妥协下来,成了完完全全的工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