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先生”——张载简介
张载,北宋五子之一。也许你不是很了解张载这个人,但你一定背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名言,这就是出自张载的横渠四句。
“横渠四句”
张载(1020-1077),字子厚,祖籍大梁,后侨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世称横渠先生。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在张载少年时代,西夏常常侵扰西北边境,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这对于“愤然以功名自许”的张载来说激励很大,因此它决心习练兵法以便收复失地,所以《宋史 张载传》说他“少喜谈兵,至于结客取挑西之地。”
张载二十一岁时,正值范仲淹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知事之职,于是范仲淹在延州军府召见了他。张载谈论军事边防,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赞扬,但范仲淹却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勉励他去读《中庸》。
电视剧《清平乐》
后来,他接受了范仲淹的劝勉,转而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很快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学者。在他三十八岁那年考中进士,获得了从政的机会。曾担任著作佐郎、渭州军事判官、祟文院校书等职,在王安石实行新法期间,他因弟弟张戬被贬,就愤而辞职归居故里,一边研究哲学,一边从事讲学。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
同时,张载是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表叔。嘉佑初年,张载到京师,与二程兄弟研讨道学之要,然而在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义,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从此放弃了对儒道之学的探究,开始了创建新的儒学体系的艰苦努力。他所说的横渠四句体现出了他的宏志大愿,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的精神,其作《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公元1076年,张载把多年来研究学问的成果,集成《正蒙》一书,意为订正蒙昧之作,建构了其思想体系,成为理学创建过程中的主要人物。
张载一生涉猎颇广,除熟读经书外,还研究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因张载长期传道关中,从学者很多,在关中地区影响极大,并形成了以张载为核心的学术流派,其思想学术被后人称为关学。
首先张载提出了“太虚即气”的本体理论。在张载看来,世界可以分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天之至处”两部分,而连接这两部分的就是“气”。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有聚有散。气聚则为万物,气散则为太虚。太虚并非虚无,而是气的散而不可见的状态,是“气”本来的、原始的存在状态。整个世界都由气的各种形态构成,在气的基础上形成统一,大到苍茫的银河,变化莫测的风霜雨雪,高耸入云的山脉,小至形形色色的动物植物,诸如空中飞翔的小鸟,水里潜泳的游鱼,以及花草树木等,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态。张载说:这就像水凝结起来成为冰,冰融化后复为水一样,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他说;“《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随也。”张载的这些著名的论述,透彻地分析了自然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的变化,在张载之前,有些哲学家虽然也曾提出世界起源于“气”的说法,但是,他们都是零星地加以阐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张载则以“气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就把我国古代哲学在这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基于气本体理论,张载还批判了佛道思想的本体学说。他认为,佛教追求虚无寂灭,希望自己超出轮回,往而不返,道教徇生执有,追求肉身不死,二家之说虽有不同,但都是以气之聚散来区分有无的虚妄之说。他指出:佛教与道家都把“心”当作第一性,认为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均为“合”所创造,这一过错的根源在于不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用主观臆断强加于客观实际,因而从根本上颠倒了本末、大小、因果的真实关系。在这里,张载以气为宇宙的终极实在,否定了佛道的空无之学,肯定了客观世界的真实性。随后张载的“气论”学说影响越来越大,为理学天理本体论的最终建立开辟了道路。
在认识论上,关学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概念。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和知识理论的一个创举。张载还将人的认识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种,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同时张载还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关学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
张载
张载的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到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三月,将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张载不仅是一位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也是十分深刻的。在教育理论方面,他特别强调立志的重要性。他说“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因此,他认为,作为学者,不怕天资不够,只患意志不坚。总之,张载作为我国十一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其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是值得我们尊崇与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