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宝如个人资料 :5岁出道,奶奶当她为摇钱树,样貌身高永远定格在13岁
悲惨童年:被家人遗弃后沦为奶奶的赚钱工具
1962年春季,当第一声婴儿啼哭在屏东乡间响起,谁也没想到这个刚出生的女婴,竟然在命运的安排下成为了自己家人的牺牲品。
她就是台湾著名童星纪宝如。
在繁荣的电影业引领下,1960年代的台湾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
仅1961一年,台湾就新增103家电影公司,总产值超过新台币14亿元。
电视剧和广告更是新兴利器。正是在这股东风下,多产的林家又添新口。然而好景不长,龙凤胎被视为不祥,母亲生下纪宝如后就把她扔给了奶奶。
奶奶本就是家境贫寒,现在多了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自然怨声载道。小小年纪的纪宝如,成天被奶奶暴打辱骂,却只能躲在墙角呜呜哭诉。
邻里都叫她“爱哭鬼”。直到有一天,奶奶突然醒转,一心想着如何利用纪宝如来捞钱。一个计谋就此诞生,演艺圈的黑幕,也在5岁的纪宝如生命中缓缓拉开。
天生哭包成就童星神话
奶奶察觉纪宝如“爱哭鬼”的天赋正好符合戏剧行业的潮流趋势,遂挥金如土联络一剧组导演,将5岁的她推上了当红电影的试镜场。
一向温顺的小姑娘第一次面临外界审视,紧张得呆立原地,就是落不出一滴眼泪。焦急的奶奶立马蹲下身哄她,只要哭出来就有糖吃。
对纪宝如这个小饥民来说,糖果仿佛人生最大的奢侈。眼看着甜蜜的诱惑就在眼前,她终于忍不住痛哭流涕。导演被小姑娘的天赋演技打动,马上提拔她出任该片的童星,拍摄一开始她就轻车熟路,主题曲的唱功更是令人惊艳。
凭着稚嫩的歌喉与俏脸,她很快成名,广告代言和通告接踵而至,收入直线飙升至同龄人的十倍。
然而名利背后是监护人的剥削与操控。纪宝如整日被迫辛劳工作换来金钱,却从未真正拥有过童年应有的欢乐时光。
她只是奶奶眼中赚钱的工具,被当作摇钱树随意剪裁利用,而自己的感受权利完全被忽视。这悲惨的人生,就此开启序幕。
药物永久定格容貌,被奶奶视为提款机
13岁那年,纪宝如的身高和相貌开始发生变化,逐渐褪去了孩童般的萌态与稚嫩。奶奶第一时间察觉到观众的审美疲劳,生怕少女的英姿会降低人气。
于是她毫不犹豫选择带纪宝如前往医院,注射了某种药物限制她的生长发育。事后那种细如牛毛的注射针头依然清晰映在纪宝如的脑海,连同药效发作时全身的绞痛与无能为力。
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是雌激素,经验证明会抑制女性第二性征的出现。当其他少女正风华正茂时,纪宝如的身形和相貌就此定格。
看着镜子中永远的娃娃脸,她泪如雨下。更令她痛苦的是,奶奶不但置她的健康于不顾,还以永远的"童颜"为豪。
甚至不惜用粗糙的布条勒紧她发育中的胸部,只求营造出仿若“凹陷”的效果,全然不把她当个人看待。
遭父母否定,投入温柔乡自取灭亡
19岁的纪宝如初次体验到爱情的甜蜜,对象是比她年长9岁的歌手余龙。两人格外投契,经常彻夜长谈。然而这个喜讯一传到父母耳中,他们立刻反对这段关系并严词教训。
因为在他们心中,女儿不过是摇钱树与骄傲资本,翅膀还没硬就想飞的举动令他们深恶痛绝。冲突一触即发,纪宝如选择夺门而出,不再回头。
无家可归的她在余龙的悉心照料下找到了久违的温暖,得到了在原生家庭从未感受过的被需要与重视。她整个人都沉浸在这份珍贵中,深信余龙就是她此生的知音。
为此,纪宝如甘愿不惜,乖乖挂起小家碧玉的担子,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哪知终究难逃宿命,这份投入温柔乡的决定,后来成为拖累她多年的泥潭。
丈夫离奇去世,儿女心理疾病缠身
正当纪宝如沉浸在母爱与家庭之中,丈夫余龙却在外面包养了小三,还把他们多年积蓄挥霍一空。受伤的她抱着三个年幼子女离家出走,整日以泪洗面。
没过多久,余龙竟然在一次聚会中遇难身亡。巨大悲痛似乎在一夕间击垮了纪宝如的心智,她陷入自我否定与后悔的深渊,甚至怀疑是自己把余龙逼上绝路。
这时两个儿子也曝露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儿子患上重度抑郁,经常自残和企图轻生;二儿子则染上毒瘾,整日和社会混混厮混。
统计显示亚洲地区青少年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重大社会问题。更令纪宝如心疼的是,她的状况无法持续照看两个儿子,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在病魔掌控下步向万劫不复。
自传改编电视剧,化蝶翼为精神支柱
在绝望中,最小的女儿成长为纪宝如唯一的精神寄托。她想方设法照料着两个哥哥,以自己的乐观消除母亲的消极情绪。
终于,在女儿一步步引导下,纪宝如暂时走出了阴霾。她领着大儿子求医问药,找到了有效的疗法;她则亲自教导二儿子认清现实,最终戒掉了毒瘾重新返校。
看着三个孩子终于迈上正轨,纪宝如泪如雨下,坚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能渡过所有的风浪。
经历了种种打击,纪宝如决定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故事。这份自传不仅帮助她获得内心的升华与成长,描述的人生经历也被改编成热播电视剧。
无数受过伤的人通过片中人物命运感同身受,重新燃起对生命的希望。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纪宝如已经宽恕并释怀了过去所有伤害她的人。
她终于明白,唯有包容才能获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