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是怎么死的, 汉武帝为什么会在悔恨与悲愤中直至去世?因为晚年的他做了这件事
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41年登基,公元前87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54年,他统治的前期和中期,可谓汉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强胜、政治清明,然而到了晚年,这位圣贤的君主的执政能力却开始下降,这时的汉武帝志得意满,宠幸佞臣,听不进忠臣的进谏,他的独裁思想越发的严重,对群臣是无端的猜忌,而且偏执弑杀,动不动就将冒犯自己的臣子灭族,兴起了数起株连万人的惨案
汉武帝
汉武帝晚年曾一连诛杀了李蔡、赵周、公孙贺等五位当朝的丞相,弄得当时的朝臣人人自危,无人敢出任丞相一职,此时的汉武帝也越发的迷信鬼神,整日求仙炼丹,行事荒唐,他组织很多妖巫术士为他建造楼台炼丹制药,希望自己能够长生不死。
有一名叫李少君的术士告诉汉武帝“祭灶可以招来鬼神,鬼神来了就可以把这丹粒练成黄金,食用这种黄金做的餐具用餐,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汉武帝对他的话是深信不疑,亲自行祭灶礼,沉溺于把这丹粒变成黄金的神话,还派遣术士到海中寻访仙人,后来那个李少君死了,汉武帝认为他是成仙了。
李少君
就因为如此汉武帝身边走歪门邪道的人是越来越多,而他自己也越来越疑神疑鬼,汉武帝晚年的昏聩猜忌,疑神疑鬼,最终酿成了他执政后期最严重的一场祸乱“巫蛊之祸”所谓巫蛊呢指的是一种巫术,巫是祈求鬼神加害于人,蛊是使人受迷惑,巫蛊术本是一种荒唐的迷信风俗,但在蒙昧的古代,它却是人人忌讳的致命妖术。
汉代巫蛊之风盛行,并从民间传入了皇宫,宫中的一些妃子和宫女,为了争宠,也常用这种方法诅咒别人,汉武帝到了晚年,身体每况愈下,经常耳不聪,目不明,精神恍惚,迷信的汉武帝认为这是有人暗中诅咒他,因此对巫蛊一类的妖术非常的反感,一旦发现便严厉惩办。
江充
佞臣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平日是为非作歹,肆意妄为,正直的太子刘据对他的所作所为一直是非常的不满,江充担心太子即位之后,会惩办自己,便向汉武帝进献谗言说“您的病不见好转,是因为宫里有巫蛊之气诅咒您“愤怒的汉武帝立刻派江充和御史章赣去调查,江充带人闯入太子宫中,四处搜寻挖掘,却一无所获。
为了诬陷太子刘据,江充趁人不注意,悄悄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木头人,大肆宣扬说“在太子宫中挖掘出来的木头人最多,还发现了太子书写的帛书,上面写着诅咒皇上的话,我们应该马上奏明皇上“
太子刘据
太子刘据见状倍感委屈,就想去汉武帝避暑的甘泉宫当面解释,太子少傅连忙劝住说“皇帝原本就忌讳无辜,你就是去了恐怕也说不清,况且皇帝现在远在甘泉宫,家属都不允许去探望,是生是死都不清楚,难道你忘了秦朝皇子扶苏的教训了吗?如今之计,不如先把江充等人抓起来审问”
听完这一席话,刘据不由得紧张了起来,立即命人去抓捕江充等人,于是江充被捕并以谋反罪斩首示众,然而御史章赣却侥幸逃脱,章赣一口气逃到了甘泉宫,向汉武帝诬告太子谋反,盛怒之下的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便下令丞相刘屈率兵捉拿太子,太子刘据见有人逃脱告密,自知大祸临头,于是就面见母后卫子夫,痛陈事情原委,卫子夫听说皇帝派兵来捉拿自己的儿子,立即下令打开未央宫的武库,发放兵器给支持太子的百姓,并将京城的囚犯武装起来准备对抗皇帝的征讨部队。
卫子夫
为了赢得京城官民的支持,太子刘据召告全城说“皇帝在甘泉宫养病期间,奸臣作乱谋反,请大家与我合力剿灭叛军”接着太子六据又去征调胡人军团与北军,但胡人军团早接到了汉武帝的命令,正准备镇压太子叛乱,一时间文武百姓和京城的百姓也难辨是非,形式是一片混乱,皇帝的征讨大军与太子的军队在京城大战数日,双方死伤了数万人,但太子的临时武装毕竟敌不过皇帝的正规军,最终太子兵败,于是太子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仓皇逃出城外,躲在了一个贫民家里。
皇后卫子夫在宫中上吊自杀,汉武帝听说太子逃脱后非常的愤怒,下令全国上下一起搜捕太子。满朝文武见状,都吓得不敢说话,没人敢上前为太子申冤,此时一位叫令狐茂的贤明老者听了太子的事情之后就给汉武帝上书“我听说父慈母爱,孩子就会孝顺,父子不和,家室就要丧亡,这次的事,太子并非不孝,而是做父亲的失察,太子有冤却不能您辩白,不申辩又会被乱臣所害,太子不忍忿忿之心杀了江充,后来太子武装抵抗您也是为了自保,我认为太子并无谋反之心,请您明察”
令狐茂
汉武帝听了之后是幡然醒悟,于是下令不得伤害太子,但是一切为时已晚,太子躲藏的地点被当地县官发现之后,县官立即带兵捉拿太子,太子刘据无处可逃,于是在民房之中上吊自尽,刘据的两个儿子也被前来捉拿的官兵一并杀死,后来汉武帝对太子的冤死是始终无法释怀。于是建造了一座思子宫,又在太子被害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高台,取名“归来望思之台”悔恨与悲愤纠缠着年迈的汉武帝直至他去世,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汉武帝深刻的反思了自己晚年的种种过失,并以前无古人的胸襟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道皇帝自责的诏书《轮台罪己诏》
一场巫蛊之祸,演了一出令人唏嘘的父子相残惨剧,让他因此失去了儿子,妻子和皇孙。哪怕是时代后人每每记起也会为之唏嘘感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