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诲学说》原文及翻译和注释

泽光书院

《诲学说》劝戒子孙努力学习,提升自身修养。告戒人们人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诲学说》

【译文】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字词解释】

1.道:道理

2.德:特性

3.虽:即使

4.迁:变化

【评述】

“人之性,因物则迁”。静心思之,的确如此。昔孟母,择临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人说的更直接“环境造就人”。说到这,想起一幅漫画。画中大人们正热闹的在方桌上“排长城”,近处有一小孩正蜷缩在同一张桌子的桌角上写作业,此刻妈妈笑眯眯的对小孩说:“儿子,认真写,以后别学你妈”

从教九年,一件小事始终未曾忘记。一日,两个小孩打架,被老师请到办公室“教导”。老师问:“你怎么打他那么狠?”那小孩坚定的说:“我妈妈说了,别人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两下,老师不公平,你自己不能吃亏”-------啊!好一个不能吃亏,听起来还真吓人!

还有件颇有趣味之事。我老家在农村,村里八十岁左右的老人不少,这样的年纪一般儿女也多,四五个儿女很正常。老人晚年,大多采取儿女几个轮流赡养老人的方法。我说的这位老奶奶在老人轮流赡养问题上却遭到儿子的拒绝,坚决不养老。村上人对他很有意见,但没办法解决。过了不久,不知怎么的,就是这个不肖儿子却改变态度,恭恭敬敬的照顾起老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给他“治病”的不是别人,正是他10岁的儿子。儿子说了一句话,就治好了他的不孝病。儿子说什么了?儿子对外人说:“他们现在不要我奶奶,我长大了也不要他们”。哈哈,有趣!正所谓“家有两尊佛,双亲两父母。若让父母苦,儿女叫你哭。”“养不教,父之过”,那是古话。那现在呢?“养不教,谁之过?”新社会了,男女平等了,所以古语也需要改改了,应该变成“养子不教,父母之过。” 朋友,您以为如何呢?

【作者】

北宋名士欧阳修,“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为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大意是说“玉和人相同之处在于都要经过雕琢磨砺才能有所作为,不同的是,玉虽然不雕琢,但玉的本性永远不会更改;而人的习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质环境影响的,若不能时刻砥砺自己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就会舍君子而为小人了。我们能不常常铭记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