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特产排行榜前十名
1、阆中张飞牛肉
张飞牛肉是四川阆中牛肉加工厂的传统美味之一,色、香、味俱佳,这种干牛肉早在40年代就获得成都工业协会优质产品银奖。因肉干而不硬,润而不软,外黑内红,故称“张飞牛肉”。剖其横格,轻撕切面,如银丝松针相联,细细咀嚼,其味无穷。1998年获中商部优质产品奖,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
2、郫县豆瓣
郫县豆瓣是郫县最著名的土特产,有着三百年年的悠久历史,它以一套精细、独特的传统工艺天然酿造制成,具有瓣子酥脆,酱脂香浓郁,红褐油润,辣而不燥,回味醇厚悠长的的特点,既是烹制川菜必备的调味佳品,用之成菜,格外提味增色,既是烹制川菜必备的调味佳品,用之成菜,格外提味增色,又可直接佐餐,使人食欲顿开,口舌生香,在中华饮食界早已赢得“川菜之魂”的美誉。特别是用郫县豆瓣烹制的“回锅肉”、“豆瓣鱼”、”麻婆豆腐”等,具有浓郁的四川风味,被公认为是 川菜家常味中的代表作。( 郫县)
郫县豆瓣的产地是四川郫县。郫县地处成都平原中部,因得都江堰灌溉之利,盛产稻、小麦、油菜籽、胡豆(蚕豆)、 1等。这里的胡豆品质优良,以它作为主要原料加工制成的豆瓣酱,油润红亮,瓣 子酥脆,有较重的辣味,香甜可口,除用作调味外,也可单独佐饭;用熟油拌,其味 其佳。
适合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高血压患者、肾病患者应少食。 豆瓣酱食疗作用: 蚕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经; 有补中益气,健脾利湿,止血降压,涩精止带的功效; 主治中气不足,倦怠少食,高血压,咯血,衄血,妇女带下等病症。
制作方法
配方
料配比是:胡豆44斤,鲜辣椒105斤,面粉11斤,食盐24斤,可出 成品135斤至140斤。
步骤
将胡豆收拾干净、去壳,在96度至100度的 沸水中煮一分钟,捞出放入冷水中降温,淘去碎渣,浸泡三至四分钟,然后捞出豆瓣 拌进面粉,拌匀摊放在簸箕内入发酵室进行发酵,控温在40度左右。经过六至七天长 出黄霉,初发酵即告完成。再将长霉的豆瓣放进陶缸内,同时放进食盐11.5斤,清 水50斤,混合均匀后进行翻晒。白天要翻缸,晚上露放,但注意避免雨淋。这样经过 40到50天,豆瓣变为红褐色,加进碾碎的辣椒末及剩下的盐,混合均匀,再经过3 至5个月的贮存发酵,豆瓣酱方完全成熟。
营养价值
豆瓣酱的原料是蚕豆、食盐、辣椒等原料酿制而成的酱。产于四川、安徽,特别四川豆瓣酱特别有名,而四川郫县的豆瓣更有名所以郫县豆瓣统称美名。味鲜稍辣,主要原料是蚕豆。 豆瓣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可延缓动脉硬化,降低胆固醇,促进肠蠕动,增进食欲。豆瓣酱有益气健脾、利湿消肿之功,同时它还含有大脑和神经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磷脂,并含有丰富的胆碱,有健脑作用,可增强记忆力。此外,豆瓣酱也是抗癌食品之一,是降低前列腺增生症及肠癌发病率的食疗佳品。 每次30克左右。一次不可多食,以防伤及脾胃。豆瓣酱本身含盐量很高,所以炒菜放盐要适量。营养成分列表
3、新都柚
新都柚是成都市新都区地方名优特产,1994年、1996年、1997年、1998年度,连续荣获全国柚类“金杯奖”,1995年荣获农业博览会“国家银奖”,1999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四川名牌产品,并授予名牌产品证书。区内已种植新都柚84万多株,年产量8000吨以上。
新都柚果实高扁园形,果皮淡黄色,皮薄有芳香味,果肉细嫩香脆化渣,果汁酸甜适度,营养丰富,含多种维生素,尤其维C含量较高,有天然罐头之美称。 10月中下旬成熟,耐贮运、能贮3-4个月,贮藏后风味更佳,并有药用价值,具有抗炎、祛痰、保肝益胃之功能,是老幼皆宣的果中珍品。
4、水井坊酒
水井街酒坊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水井街,在府河与南河的交汇点以东,原为全兴股份有限公司的曲酒生产车间。1998年8月,全兴股份有限公司在此处改造厂房时,发现地下埋藏有古代酿酒遗迹,随后由四川省博物馆进行了考古调查,以确定遗址的分布范围。1999年3至4月,在四川省文化厅、成都市文化局的直接领导下,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与四川省文物古研究所联合在此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公元一九九八年,天府之国锦江河畔,一个新的考古大发现正渐渐浮出地表。一座规模宏大的古代酿酒作坊-----水井坊,在历经元明清六百余年世事沧桑之后,再次完整地呈现于人们面前,在这里,历史被浓缩成一个永恒的瞬间。
经考古发掘和科学论证,遗址中晾堂、酒窖、炉灶、灰坑、路基、木柱、蒸馏器基座历历在目,上启元末明初,下至当今,延续数百年从未间断生产。如此完整、精湛的酿酒作坊令考古界、史学界、白酒界专家惊叹,国家文物局认定这是我国发现的古代酿酒和酒肆的唯一实例,填补了我国酒坊遗址专题考古的空白,堪称“中国白酒第一坊”,其史学价值可与“秦始皇兵马俑”相媲美,是中国白酒业发展的一部无字史书,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水井坊”是偶然的发现却又是必然的印证。每一次考古大发现都是纵横时空中历史的交错,美与智慧亘古不变的感动往往如同惊鸿一瞥。
5、蜀绣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它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运用独特 的绣技,绣制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蜀绣的绣工和针法特点可以概括为:“针 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所谓“车”是指刺绣的关键部位,如动物 的眼睛,一朵花的花瓣等处,由中心起针,逐渐向四周扩展。所谓“拧”则是指运用 长短不同的针脚,从刺绣形象的外围逐渐向内添针或减针。这种独特的绣工使绣作品有张有弛,浓淡适度,密疏得体,因而,蜀绣多有水墨写意画的艺术效果。成都蜀绣 厂生产的蜀绣艺术珍品里最负盛名的作品要数《鞭蓉鲤鱼》条屏。此产品在洁白的缎 料上,用几朵粉红色的鞭蓉花作衬托,七条肥腴丰满的鲤鱼,大小参差,前游后随,摇头摆尾,自由自在。看上去,有的动有的静,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在水底,层次 分明。1981年,蜀绣作品参加了四川省出口商品展览,赴美国费城展出,深受赞赏。同年在全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会上,蜀绣作品荣获银杯奖。
蜀绣也称"川绣",它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产品的总称。蜀绣的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针法多达100多种,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大多为花鸟、走兽、虫鱼和人物等,品种除了绣屏之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绣之名就已誉满天下,汉朝政府还在成都专门设置了"锦官"进行管理。汉以后至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对安定的局面为蜀绣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刺激了蜀绣业的飞速发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绣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绣品在工艺、产销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独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叶以后,蜀绣逐渐形成行业,当时各县官府均设"劝工局"以鼓励蜀绣生产。新中国成立后,在四川设立了成都蜀绣厂,使蜀绣工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技术上不断创新,品种日益增多。
蜀绣起源于川西民间,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严谨细腻、光亮平整、构图疏朗、浑厚圆润、色彩明快的独特风格。蜀绣作品的选材丰富,有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鱼虫、人物肖像等。针法包括12大类共122种,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截针、掺针、沙针、盖针等,讲究"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绣品的种类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画屏等,既有巨幅条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观赏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
6、蒲江猕猴桃
蒲江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成都平原西南缘,介于东经103°19'至103°41ˊ和北纬30°05'至30°20ˊ之间,幅员面积583平方公里。县境内地貌主要为平原、浅丘、深丘和低山地,平均海拔高度534米,最高1022米,最低465米,自然生态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49.16%,享有“成都花园、绿色蒲江”之美誉,是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蒲江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以黄壤和紫色土为主,土壤质地中壤,结构性状良好,耕作层肥力较高,营养丰富且平衡。蒲江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适宜猕猴桃的生长。
“蒲江猕猴桃”,科技成就品质。蒲江县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重点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搭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共同成立了猕猴桃工程中心,开发了国内首个猕猴桃专利保护品种—“金艳”黄肉型猕猴桃,该品种具有外形标准美观、果实大小均匀、品质独特、丰产性高和极晚熟性、极耐贮性等六大特点,是全球高端三大黄肉品种之一。蒲江县从1999年开始实施无公害、绿色及有机猕猴桃生产基地建设,相继制订了《蒲江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治管理系统》、《有机肥施用管理办法》、《蒲江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蒲江猕猴桃》等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并编印《蒲江猕猴桃生产技术手册》下发到企业和农户,按照“四统一”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检测),全面执行猕猴桃生产技术规程,不断提高猕猴桃标准化生产程度。县上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站,制定了标准化生产实施技术规程,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监管、监测体系建设,定期对蒲江猕猴桃质量指标进行抽样检验,对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实施全程跟踪服务,指导专合组织和龙头企业完成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GAP食品安全建设工作。蒲江猕猴桃生产基地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正同四川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共同建设“出口茶叶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县获得绿色、有机、GAP认证总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有机认证2400亩,万亩猕猴桃正处于有机食品转换期。
蒲江独特的地理、气候、土壤和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形成“蒲江猕猴桃”“果形美观、香气浓郁、酸甜爽口、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独特优良品质的重要基础,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蒲江猕猴桃”已成为继“蒲江雀舌”后,我县又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绿色名片,形成了“金艳”、“Tingo”、“五面山”等一批代表蒲江优质生态农业的高端品牌,全面启动了“蒲江猕猴桃”证明商标申报工作,并力争2年内将“金艳”打造成为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名牌产品。蒲江以“蒲江猕猴桃”区域品牌建设为轴心,先后举办了“成都猕猴桃北京推介会”、“国际猕猴桃高峰论坛”等国内外猕猴桃重大节会,今年10月,还将举办“2011成都国际猕猴桃”,不断提高“蒲江猕猴桃”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蒲江积极开展与世界猕猴桃最大的销售公司新西兰Zespri公司、美国最大的水果分销商Dole公司合作,通过产品互补、渠道共享、品牌合作等方式,成功实施了品牌经营战略和国际化营销,占据了覆盖北美、欧盟、俄罗斯、日本、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化销售市场,进一步将“蒲江猕猴桃”向全球推广,正逐步成就“蒲江猕猴桃”品牌高端和高端市场。
蒲江县结合西来古镇、自然生态、产业优势,以土地流转和项目集中为手段,以国家出口茶叶猕猴桃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高标准规划建设蒲江猕猴桃创新科技示范园,提升猕猴桃产业基地现代化水平,积极实施以观光走廊、风貌整治、现代农庄等为主要建设内容,打造以猕猴桃认养采摘、乡村酒店度假、现代农庄经营、节会活动等为主的国际一流水准的猕猴桃主题公园,促进一三产业互动,提升猕猴桃产业经济效益。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天府之国的蒲江山水间,成就一方产业的猕猴桃林“秀色可餐”。蒲江,猕猴桃孕育生长的故乡,正在党政群的励精图治下,奋笔铺陈日益动人的美丽画图。按照“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蒲江制定了《蒲江县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对种植基地、企业集群发展、加工能力建设、品牌建设、市场物流和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了奋斗目标,明确了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计划到2012年,建成10万亩猕猴桃标准化生产基地,其中绿色食品认证面积6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2万亩,良种化率100%,形成总产量10万吨,总产值10亿元的产业规模。发展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家,建成总量2.5万吨的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包装储运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猕猴桃品牌1个,将蒲江建设成全球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
在蒲江,风光无限猕猴桃,在勤劳睿智的蒲江人民汗水浇灌下,产业化经营优势日益凸显,产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日渐增强,小小猕猴桃正在为富甲一方花开花落、吐露芬芳。蒲江与猕猴桃,猕猴桃与蒲江,正牵手走向全川全国全世界!
7、蒲江米花糖
米花糖是蒲江县的名特产品,民间俗称‘谷花’。传在清代咸丰年间即有制作,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蒲江亦被人们誉为“中国米花糖之乡”。蒲江米花糖,以其色泽洁白、香甜酥脆、爽口化渣、食后有稻谷清香余味等特点,深受人民大众喜爱,是旅游、休闲、馈赠亲朋好友的理想食品。在今天,蒲江米花糖以“川蒲牌”米花糖系列和“蜀蒲牌”米花糖系列产品为主,发展出米花糖、蛋苕酥、脆脆娃薯片、黑米酥、玉米派、玉米皇、黑米皇等多个品种,其中“川蒲牌”蛋苕酥获“四川省首届旅游产品金熊猫奖”。
8、金堂黑山羊
金堂黑山羊是通过60余年的群选群育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生产性能和相当规模的黑山羊群体。四川省优良地方肉用山羊品种,全身被毛黑色,具有光泽。体型大,头中等大,颈长短适中。耳有垂耳、半垂耳、立耳三种。背腰平宽,四肢粗壮,蹄质结实。品种内按头型特征可分为有角型和无角型两种类型。金堂黑山羊遗传性能稳定;早熟,繁殖力强,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优良;且具有耐湿热、耐粗饲、适应性强,肉质细嫩,无膻味等特点。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不高,每天放牧8-10小时,不需精料,羊只生长良好。
"金堂黑山羊"产于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该山羊群体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组织、有计划选育发展,至今全县存栏黑山羊已达50万余只。金堂黑山羊因其个体大、生长发育快、繁殖率高、适应性能和抗病力强、全身被毛黑色、肉质细嫩无膻味而享誉省内外,目前已有十余个省市前来引购。
9、蒲江雀舌
特定品质
“蒲江雀舌”是指在蒲江县域内的特定地理环境下栽培、种植和经独特加工方式制作而成的地方特色名优绿茶。蒲江雀舌原料有严格要求,采摘时间必须是每年2月至4月份的春季茶芽;茶树品种必须是中小叶茶树;采摘标准必须是单芽,且要求“九不采”,即:雨天不采,偏瘦不采,单芽不采,风伤不采,虫伤不采,开口芽不采,空心芽不采,病芽不采,过长过短芽不采;茶芽必须当天交到茶厂,贮运过程通风透气,不能发热。
文化典故
蒲江雀舌历史悠久,起源于唐,宋代入贡,兴于明清,普及于近代,当代大发展。“蒲江雀舌”茶具有“色翠、香高、味醇、形美”的独特品质,“其外形芽头饱满匀整,扁平挺直,形似鸟雀之舌,色泽翠绿光润; 其内质,香气馥郁高长”。“蒲江雀舌”已经成为四川名茶的标志性产品。
10、温江大蒜
大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种类繁多.
温江是大蒜的著名产区之一。相传与清乾隆年间引进蒜种栽种。具有味香辣,油脂重,粒大,色泽光亮,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的特点。1949年全县种植大蒜1370亩。1985年种植面积扩大到15161亩,工产干蒜957.46万斤。温江所产独蒜,以“经济价值高,内外销路好”而远近闻名。蒜薹远销辽宁、河北、青海、新疆、宁夏等11省区的30多个城市。县境所产大蒜,历来都有加工成“伏大蒜”的传统。伏大蒜具有鲜、嫩、香、甜、脆的特点,畅销各地。
据资料查证,早在清乾隆年间,温江大蒜就已远近闻名,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这与温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肥沃的土壤和精耕细做息息相关,其产区主要在县境万春、公平、永宁、涌泉一带。由于交易兴旺,在城关长安桥附近,还自然形成了一条专供人们进行大蒜及蒜薹交易的蒜市街。栽种面积一般都在2000亩左右。解放后,随着农业条件改善和人民需求的增加,大蒜的产销量逐年扩大。种植面积有过去的几千亩扩大到四、五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25%,常年蔬菜面积的70%以上,年产蒜薹2091万公斤,蒜头2595万公斤,销售由省内扩大到江西、江苏、湖南、广东等省市,成为温江县南菜北调和外贸出口的重要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