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的典故,竟然是由一块劈火柴制造的
蔡邕
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东汉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女蔡文姬之父。
既然能称之为文学家,那肯定在历史上有被承认的作品存在,其作品是什么呢?
蔡邕是汉代最后一位辞赋大家,其所作赋绝大多数为小赋。
代表作为《述行赋》,全篇辞赋短小精悍,感情丰富,表达清晰,是一篇抒情小赋的力作。
《青衣赋》也是他感人至深的作品。这篇小赋,是他真实情感的流露。坦露的写出了对一位出身微贱美女的爱情,以真挚的感情,表达了人类情愫与封建礼法的矛盾。
另外蔡邕还擅长碑记,词句多用排偶句,在当时颇受推重。
蔡邕真迹
除了文学作品外,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其书法作品了,他的篆书、隶书都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隶书,字间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
另外,他独创的“飞白书”,作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
这个书写形式是如何创立的呢?这正应了来自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规律。
汉灵帝时期,要修葺国家图书馆,工匠们用扫白粉的笤帚在墙上写字玩,这些工匠们不过都是些粗通文墨的匠人,在墙上信手涂鸦,不过是为了好玩而已。
但独具眼光的蔡邕,从他们的写画中,受到了启发,回来后仔细琢磨,从而创造了“飞白书”。
这种书体的特点是,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使人看来,具有独特的美感。
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就评价蔡邕的飞白书:“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
当然,古代的文人雅士讲究的是“琴棋书画”,又称为“四艺”,因为这四艺是古代文人雅士、上流社会的士大夫修身所必须的技能,所以也被称为“文人四友”。
抚琴图
蔡邕对琴的爱好,一点不亚于对文学和书法的兴趣,也是机缘巧合,他的这么一专注,却闹出了一个大动静,制作出古代四大名琴中的“焦尾琴”来。
起初,蔡邕因仗义执言,得罪了朝中多名实权人物,被他们合力陷害,后来因罪被流放到吴地,也就是今天的江浙一带。
虽然是流放者的身份,但蔡邕的名气在那里,也是受到乡邻们的尊重的。
一日,有个邻居请他赴宴,当他整理行装之后赶去时,酒已进入中局,大家喝得兴起,席上有位客人一时兴起,坐在屏风后面给大家弹琴助兴。
蔡邕到了邻居家的门口,悄悄一听,说:“啊!用音乐招我来,却藏有杀心,怎么回事?”不由得警觉起来。
刺客
鉴于过去曾有过朝中重臣阳球,雇刺客刺杀自己的危险经历,蔡邕十分谨慎,于是没有进去,便按原路返回了。
请人的仆人一看客人什么都没说,刚到门口就转身回去了,怕没法交差,急忙进去禀告了主人。
蔡邕向来被乡里人尊崇,主人看到他这个奇怪的举动,赶紧追出来,赶上他之后,便询问急忙返回的原因。
蔡邕就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他,主人也感到纳闷,他请来的那位弹琴的客人,和蔡邕根本就不相识,何来杀伐这一说?
怀着这个疑问,就问那弹琴的客人。
客人听了以后很惊讶,觉得是遇到了一位真正懂音乐的知音。
他说:“我刚才弹琴的时候,看见一只螳螂正要扑向鸣蝉,蝉将飞走还没有飞走,螳螂的动作一前一后。我心里有些担心,唯恐螳螂丧失了机会,这难道就是所谓的杀心流露到音乐中来吗?”
蔡邕莞然而笑说:“这足以表明了。”
由此可以看出,蔡邕的乐感非常好。他要是没有这么好的乐感,恐怕历史上还真要失去一把名琴了呢。
劈火柴
古时候的人,烧火一般都用劈柴,那时自然资源很丰富,没有今天保护环境这一说。
一日,蔡邕正在房里读《春秋》,女房东在隔壁烧火做饭,她将劈柴塞进灶膛内,燃烧的火焰把劈柴烧得“噼里啪啦”乱响。
突然,一阵清脆的劈柴爆裂声传过来,蔡邕不由得一愣,侧耳倾听了两秒钟,突然起身往灶间跑去。
蔡邕此刻也顾不得火势燎人了,迅速的将刚才炸响的那块桐木从炉膛内拽出,十分惋惜的说:“这可是一块做琴的好材料啊,烧掉太可惜了!”
焦尾琴
那木板正冒着缭绕的青烟,滚烫滚烫的,把蔡邕的手都给烧得起了大泡,但对这些他却浑然不觉,双手在烧黑的木板上来回又擦又摸。
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一看整块木板除了端头烧得有些发黑之外,整体上并没有什么损伤,他脸上这才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蔡邕疯狂的举动,倒是把女房东给吓了一大跳,当他表示要买下这块木板时,女房东更是一头雾水,心想,这做官的和老百姓就是不一样,一块破木板子值几个钱?
她很大方的表示,白送给蔡邕了,蔡邕感激的连声道。
他将桐木板拿到房间后,开始自己的工作;经过数日的精雕细刻,一把古琴在蔡邕的手里诞生了。
正是由于这琴的一端有被火燎过的痕迹,反倒显得古朴典雅,于是蔡邕给此琴起名为“焦尾”。
这个琴的音色非常美妙,陪伴蔡邕度过在吴地困顿的艰难岁月,他经常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后来董卓之乱被平息后,蔡邕也因受到牵连而惨遭杀害。这把焦尾琴,则被保存在皇家内库之中。
弹奏
300年后,酷爱音律的齐明帝,闻听王忠雄是弹奏大师,把平常秘不示人的焦尾琴取出,请他弹奏。
王仲雄看到这把古琴,欢喜无限,接连弹奏了五天,并在即兴中创作了《懊恼曲》,献给明帝。
后此琴又传至南唐中主李璟手中,他把它赠与了大周后。
李煜死后,此琴又归宋室所有。
有明确记载的焦尾琴最后现身,是在明朝时期,被昆山人王逢年所收藏。
但是再往后,这把琴就不知所踪了。
是否是因为满人来了,这把极有灵性的古琴,为了不想让统治者快乐的弹奏它,而“自绝于世”了呢?
亦或是琴的主人,不想让此宝物落入异族之手,而亲手毁了呢?
世间本来就充满了许多的不可思议之事,焦尾琴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一个难解之谜,等待后人去解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