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大凉山、内蒙县城,他们看到了3万亿无人车生意|36氪独家
文|李安琪
编辑|李勤
清晨,在四川大凉山乡道,一辆厢型无人车以40km/h的速度在山脚下穿行。无人车从县城里的快递网点出发,行驶约1个小时近30公里路程后,顺利抵达乡镇快递站点。
每天完成两趟运输后,下午回城前,无人车还能为当地有需要的果农,将刚采摘的新鲜水果运回县城,发往全国各地。
不仅在四川大凉山,在内蒙古农牧区、甘肃陇南、江西萍乡等地区,九识无人车都在润物无声地改变着当地人们的日常。
这不仅是个科技改变生活、提升快递效率和优化体验的故事,更是一个万亿级生意。
九识无人车创始人兼CEO孔旗告诉36氪,每年3000万台商用车市场会有10%的替代率,即300万台,按照每台无人车7万元均价计算,市场规模就达2000亿元。加上3000万货运司机,每年人力成本约为10万元,无人驾驶城配的市场能达3.2万亿。
一级投资市场已经嗅到了前景。36氪汽车独家获悉,自动驾驶公司「九识智能」于近期完成了1亿美元B3轮融资交割。至此,B轮累计融资总额近3亿美元。
资方中不仅有财务机构,还有大型货运场景需求方。九识智能B轮融资由EQT Partners、鼎晖百孚、蓝湖资本及某大型上市公司联合领投,亚投资本、永鑫方舟、锡创投、某物流产业方等跟投,老股东继续加持。这是近年来,自动驾驶一级市场中不多见的单轮超亿美元融资。
据了解,九识智能本轮融资将用于下一代无人驾驶车辆的持续研发,自有供应链体系的建立、国内外市场的拓展、城市运营网络建设,产业生态联盟构建等。
CEO孔旗告诉36氪汽车,目前九识已经累计交付超3000台无人车,落地国内约200个城市,出海6个国家。到今年底,九识无人车整车销售交付规模将达万辆。
“无人车要击中痛点,客户才会买单”
九识智能成立于2019年,是一家聚焦于L4级自动驾驶城配产品研发和应用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兼CEO孔旗,曾是百度无人车团队早期创办成员。2011年在上海交大计算机系硕士毕业后,孔旗加入了百度上海研发中心,2013年底在百度美国研发中心参与搭建了无人车团队。
孔旗向36氪汽车回忆,当时他主要负责自动驾驶决策规划、控制模块,与早期团队联合“手搓”出了百度第一批无人车。
2018年,已是百度技术委员会委员的孔旗加入了京东,从0-1搭建了无人驾驶配送团队。2021年,孔旗选择下场创业,成立了九识智能。
从2013年至今,自动驾驶行业经历数次投资繁荣与行业泡沫。一方面,美国硅谷技术大牛们纷纷回国创业、投身无人驾驶浪潮,行业吸金无数;另一方面,自动驾驶产业化曲折,创始人对簿公堂、一批自动驾驶公司残酷消亡。
低速无人驾驶,是工程师眼中更容易落地的场景,但也是天才、大牛们眼中不够有技术门槛的赛道。不过在孔旗看来,几年前的自动驾驶处于算法验证和进化阶段,如果想作为商品流通在市场,还缺乏将技术产品化的能力。
他认为,物流领域的自动驾驶,更容易在商业化情况下持续获取数据、不断进化。
同样想法的还有另一批同行:新石器、白犀牛、毫末智行等初创公司。京东物流、菜鸟物流、美团等大厂也纷纷下场。
但低速无人车的落地没有想象中简单。孔旗告诉36氪汽车,其无人车不仅要行驶在复杂城市、乡镇道路,更要在东北雪地、西北沙漠,云南山路、内蒙牧区等场景落地,技术挑战相当多元;
同时,无人车在公开道路上行驶的“路权许可”,更是要逐个城市击破,以及高昂的车辆硬件成本也得等供应链逐步成熟才能降低。
孔旗告诉36氪汽车,九识早期曾提供过类似服务,用无人车替场景方运货,“一趟车下来收入40-50块钱。”目前,一些同行都扮演起了运营商的角色,提供自动驾驶运力与服务;而京东、菜鸟等大厂的技术,大多在自身物流场景试点使用。
但这种模式下,九识团队发现,自建车队运营的模式,依然需要很多人力资源来为技术做服务兜底。
因此,九识走了另一条路径。
2023年当九识推出第一代Z5系列车型后,一位陕西快递网点负责人通过工商信息联系到了九识团队,坚持要购买整车。“我们当时甚至连正式的购车合同都没有,双方一起推敲手写了一份合同。”孔旗回忆起九识的第一位整车购买客户时说道。
在后续的客户真实反馈中,九识发现,如果能真正击中客户的货物配送痛点,他们都更愿意选择购买整车。
孔旗告诉36氪汽车,按照原来的商业模式,快递网点雇请面包车人力➕车辆的成本大概是1万多/月,而无人车软硬件费用按5年计算,折合到每个月大概在3000元/月左右,而一台Z5每趟能够装载快递量在600~800票。
例如在四川大凉山,当地县、乡之间距离往往超过30km,加上适龄劳动人口短缺,在过往人力+车辆配合的运输模式下,物流的效率并不高,有时候2-3天攒一批快递才能一起派送,当地村民的农产品发货时效性也较低。
今年年初,当地某快递网点负责人购入了4台九识无人车Z5,车辆最大续航能达180km,能在乡镇与县城的站点之间多次往返,“现在无人车每天都能2趟跑,效率高了很多。”
据这家网点初步测算,通过九识无人车,网点的运营成本下降超40%;当地果农的增收也相对明显。与之类似,在内蒙古的县城,2台九识Z5无人车配送,能让一个快递网点每月降本56.25%。
无人车生意做到乡镇,“不要低估客户想赚钱的决心”
无人车能降低客户运营成本,但新技术有时候也意味着高门槛。
九识也在调研中发现,过往低速无人车单价往往超过20万元/台,“有些客户现金流紧张,一下子掏20多万买车其实有点难,所以我们就启动了订阅付费模式。”
2024年6月,九识推出Z2、Z5、Z8多款车型时,提供了软件付费方案。如销量主力车型Z5单车售价为4.98万元,但客户可按季度支付无人驾驶软件费用,7000元/季。
这极大降低了客户的购车门槛,九识的客户也开始分布在全国各个地区。例如东北地区,快递网点用无人车将快递件运到乡镇站点,快递员既能免受冬日寒风侵袭,消费者网购时效性也能有所保证;江苏无锡,九识无人车也从凌晨四点出发,在果蔬批发商处将生鲜果蔬运回市区、乡镇各单位食堂。
随着2023年末第一批用户的试用与宣传,九识开始有了复购客户,也有中小型客户因为看了无人车上的印刷广告而主动找上门。
新的商业模式也在出现,还有部分客户逐渐发展成为运营商的角色。孔旗告诉36氪,一些客户每天用车可能只有3-4趟,空余时间就会将车辆租出去。“现在有客户批量购买无人车,做自动驾驶版货拉拉,客户也变成了无人驾驶运营商的角色。”
“客户比我们想象中更有潜力、更懂如何在场景中运营无人车。”孔旗说道。
这些都是孔旗看到的低速无人车规模落地的“爆发”信号:市场侧出现了自发性的购车需求,以及二次需求裂变。无人车能真实解决客户的配送、货运难题,而不再只是园区里的试点示范案例。
九识表示,目前,其在全国范围内发展了约百家经销商及近300家服务商。值得一提的是,截止2024年底,其中有 45 家经销商由九识无人产品客户发展而来,25 家经销商正转发展为城市运营商。
另一方面,随着真实客户越来越多,九识无人车的“上路许可”牌照获取速度也越来越快。
孔旗告诉36氪,目前九识在全国29个省、超百座城市拿到了上路资质,与合作伙伴落地无人车常态化运营。而这些城市中,近三分之一的上路许可文件或者牌照许可都是由客户推动当地政府部门完成。
“搞定加盟商最难的第一步是,让他们认可你的产品。能帮他们挣钱之后,其实事情反而简单了。不要低估客户想赚钱的决心。”
低速无人车技术也向特斯拉看齐
当然,市场、政策端的突破,也依赖于低速无人驾驶技术的逐步成熟。
整车设计方面,九识无人车没有座舱,也去掉了安全员。从孔旗给36氪汽车展示的实时运营画面来看,车辆能在公开道路、半封闭、园区道路行驶,3000多台车交每天能积累超10万公里数据,场景库涵盖东北地区积雪、西北的沙漠,西南的山路、内蒙的牧区草原道路等,相当多元。
孔旗称,这得益于九识不仅向大型企业品牌交付,还拥有相当多的中小型客户群体。“这些群体所在的地理区域交通、地形、天气都个有特点,也对无人车产品和技术的泛化能力提出更大挑战。
九识表示,无人车采用包括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超声波在内的4种感知传感器,经过严格环境与可靠性测试,无人车可在-30-+55度的范围内稳定工作超过5年。软件方面,九识基于OCC(占据网络)融合检测技术、多场景预决策算法和动态分布式调度框架,能将推理延迟压缩至50毫秒以内,大大提升了复杂城市道路的适应能力。
除此之外,九识还计划于今年下半年推出轻图的L4自动驾驶能力。
目前,九识的无人车仍然要使用高精地图,需要提前部署才能交付给客户使用。
孔旗告诉36氪汽车,升级到轻地图方案后,一些结构化道路基本不会再用高精地图,只有在一些特殊路口或者边界相对模糊的场景,还会使用一些地图高精元素。“预计前期部署时间可以压缩到3-4天。”
值得关注的是,自从特斯拉在乘用车领域掀起智能驾驶辅助浪潮后,智能汽车的供应链也在快速成熟。孔旗告诉36氪汽车,今年九识发布的新一代L4级城配车,就搭载了固态激光雷达等车规级零部件,随着产品持续规模化落地,未来整车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
在孔旗看来,在市场、政策、技术、供应链的多重刺激下,当下无人驾驶城配市场已经处于爆发阶段。
目前,九识智能有Z2、Z5、Z8、Z10 4款车型布局。截至去年,九识积累了超万台在手订单,累计交付超3000台,服务超600家客户。2025年一季度,九识表示,其新增订单量同比增长超4倍。
从客户类型来看,九识的客户不限于中小型客户,还有中国邮政、通达系、国药器械、佳通轮胎、爸爸糖等不同场景的大型品牌客户,覆盖快递快运、生鲜商超、医药冷链等领域。
例如,九识已向佳通轮胎完成首批无人车订单交付,未来将陆续在32个城市上线轮胎无人配送业务。通过无人车,九识能帮佳通轮胎完成城市仓储库房-汽修门店的补货、调货任务,也能解决夜间紧急用胎的特殊需求。
在海外市场,九识无人车还在开拓新加坡、日韩、中东等市场,获得了新加坡首张无人物流车牌照,其无人车也已进入新加坡 FairPrice 等本土龙头企业供应链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