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逐“绿”前行 “碳”出新路 打造“双碳”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能源电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紧跟国家“双碳”战略,率先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绿色能源”的“双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系统解决新能源、储能、氢能、碳服务等产业人才紧缺,能源电力“双碳”领域人才培养针对性、适应性不强等问题,为美丽中国建设和支撑“双碳”战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具有辨识度的“重庆电专”方案。

升级“双碳”专业布局

学校紧跟“双碳”领域产业变化动态调整专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智能电网等相关方向专业,专业覆盖能源电力“源—网—荷—储”全产业链,面向风电、光伏、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氢能、储能等领域培养市场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

在发电侧,学校增设风力发电工程技术、氢能技术应用等3个清洁能源相关专业,推动传统火电、核电等专业向生物质发电、虚拟电厂、智慧巡检等方向升级改造,加强火电灵活调峰、低碳技术、分布式能源等绿色能源人才培养。

在电网侧,以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重点,增设电力储能应用技术、分布式发电与智能微电网技术3个专业,推动传统电气、输电等专业向柔性直流输电、微电网、储能等方向发展,以智能化、综合化为特色强化电气类人才培养。

在用户侧,以推动工业节能降耗为重点,增设综合能源管理与碳服务2个方向,依托能源数字技术,做到用户能源消耗精准管理,加强工业类企业的综合能源管理人才培养。

重构“双碳”课程体系

学校积极推动专业群深度对接岗位工作任务和核心能力,校企协同开发“标准融入+模块设计+能力递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双碳”人才培养全过程。底层共享平台通过开设“双碳”概论等通识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负碳、零碳、低碳和脱碳知识,树立绿色低碳理念;中层融通平台开发新能源发电、智能配电网等5个专业方向模块;高层互选平台开发充电与储能技术、制氢技术等26个专业拓展课程。将垃圾焚烧发电运行与维护、光伏电站运维等“双碳”领域“1+X”证书、技能大赛项目进行碎片化、项目化改革,建成“双碳”相关国家专业资源库1个、国家在线开放课程5门,编写国家规划教材13本,编制“双碳”领域国家专业标准及简介、行业标准35个,输出国际标准16个。

提升“双碳”教师素养

学校坚持把师资团队建在产业链上,从重庆海装风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网重庆综合能源服务有限公司等“双碳”领域领头企业引进技术能手、领军人才和产业教授等20余名;校企互建教师工作站和工程师流动站5个,实施骨干教师校企“轮岗双聘”制度,联合建设新能源装备技术等“双碳”领域国家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拥有教育部名师(名匠)培养对象1名,国家和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个。联合开发《交直流混合配电网继电保护技术》等行业标准3个,《综合能源服务员》《电动汽车充电桩技术》等行业标准培训教材7本;联合承接技术服务项目,为200余家企业开展电力工程设计、节能减排、减污降碳等服务,年均1000余万元,授权专利150余项,国际专利4项。

打造“双碳”实践平台

校企联合打造虚实融合、育训一体覆盖能源电力“源—网—荷—储”全产业链,覆盖“火、风、光、核、水、氢”等全发电类型的实训平台,有效解决电力生产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等痛点和难点问题。学校“新型电力能源仿真实训教学系统”受邀在上海第二届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现场展示;开发“10kV电力电缆制作虚拟仿真教培训练系统”,获评工信部等五部委2023年度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学校在全国打造示范性“近零碳”校园,加快推动“碳中和”示范高校建设,校内整体规划建设“风、光、储、充、用”微电网示范项目,将真实现场实操与数字孪生技术相融合,把学校新校区建成行业领先、国际一流的“碳中和”智慧能源产教融合示范基地。 (唐 洋 张丽娟 唐亚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