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高质量发展甘肃行|甘肃以昂扬之姿 阔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编者按: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甘肃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中国网丝路中国频道承办,嘉峪关、酒泉、张掖、金昌、武威市委网信办,兰州新区党群政法和社会工作部,甘肃省互联网发展促进会等单位协办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专题活动,7月15日—7月20日,陆续走进嘉峪关、敦煌,张掖、金昌、武威、兰州新区,全方位见证甘肃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奋进之姿、突出成效。
夏日甘肃,骄阳似火,山川大地间,洋溢着蓬勃向上的发展气息——工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农业园区勾勒五彩画卷,新能源产业“向阳而生”,文旅融合异彩纷呈……7月15日至7月20日,2025年“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奋进甘肃”专题活动深入甘肃,见证甘肃以昂扬之姿,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阔步前行的壮丽图景。
“钢筋铁骨”铸就工业“脊梁”
缘矿兴企、因企设市的金昌市,近年来培育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数字经济、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的“2+4”现代化产业集群。在此背景下,一大批工业企业开足马力,以“钢筋铁骨”铸就工业发展“脊梁”。
在金川集团镍都实业公司的高精铜带生产车间,一摞摞大板铜,经过先进设备处理,变成光泽耀眼的各式高精铜带,即将装车发货。

该公司高精铜带事业部负责人赵长忠介绍,作为西北唯一的高精电子铜带生产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子通讯、机械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合作客户包括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众多行业头部企业。
2012年,兰州新区获批成为全国第五个、西北首个国家级新区。十余年来,诞生于戈壁滩的兰州新区蓬勃发展。
在兰州新区的兰石集团数字化工厂,焊接机器人用机械臂夹着焊枪、喷着蓝色火焰,对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新能源等行业的关键材料进行着精细焊接,现场热火朝天。
兰石集团副总工程师谢云介绍,始建于1953年的兰石集团,近年来转型升级,落实“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推进“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建成焊接数字化、智能化超合金等智能生产线,智能制造能力国内领先。
奋进的七月,张掖大地也处处涌动着工业强市热潮。
在张掖玻璃低碳产业园生产车间,滚烫的玻璃液经过塑形、淬火、冷却等工序,一个个晶莹剔透的玻璃瓶鱼贯而出。该产业园每天可生产玻璃液40吨,制成化妆品瓶20万支左右,预计年产值可达1.5亿元。产业园发展高端玻璃制品,产品远销欧洲,并构建“回收—再生—深加工”体系,实现废玻璃100%资源化利用。
在嘉峪关东兴嘉宇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卷卷铝板散着腾腾热气。据东兴嘉宇党委书记、董事、总经理刘有东介绍,东兴嘉宇利用酒钢集团自备电厂及绿色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并实施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目前,东兴嘉宇铸轧生产线规模位居全国首位,奠定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重要地位。
“甘味”出陇香飘四海
作为甘肃传统农业大市的张掖,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美誉。其地势平坦,光照充足,沃土广袤,灌溉资源丰富,已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以有机种植为核心,发展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受祁连山雪水浇灌,外加当地昼夜温差大等区位优势,其产品深受中高端市场青睐。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产业园每年约有40%的娃娃菜等产品销往港澳地区,并在当地深受欢迎,成为市场“新宠”。
目前,党寨镇已认证有机基地1200亩,成为甘肃全省最大有机蔬菜基地。
距离党寨镇不远处,甘肃前进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化车间内,奶牛们在大型转盘上悠然转圈,自动化挤奶设施将牛奶源源不断收入奶库。智慧大屏上的“一牧云”智慧牧场管理系统,实时显示着奶牛健康状况、产奶量等数据,为科学养殖提供依据。目前,前进牧业奶牛存栏5.2万头,下属养殖场19个,日产高品质生乳800吨,已成为甘肃规模最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优质奶源基地。
兰州新区以工业立区的同时,将发展触角延伸至现代农业,构建“种养加、产供销、康养游”全产业链。占地约6000亩、总投资22.05亿元的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是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的代表之一。

据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农科公司副经理李宗俊介绍,目前基地以鲜切玫瑰为主,百合、芍药、郁金香等切花配花为辅,构建了“基地玫瑰+切花配花”产业模式。鲜切玫瑰包括娜欧米、洛神等,共计30余种,年产能近1亿枝。“目前,我们的产品畅销国内70多个城市,并远销东亚、东南亚以及中亚。”李宗俊说。
“追光逐日”向“新”而行
位于敦煌市光电产业园的首航节能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年设计发电量3.9亿千瓦时。该热电站是目前国内投运的首个百兆瓦级光热电站,也是国内最大的商业化塔式光热发电站。在这里,1.2万个定日镜拔地而起、“向阳而生”。发电站配备11小时熔盐储热系统,可实现24小时连续发电。
同样位于敦煌市光电产业园的敦煌大成聚光热电有限公司50兆瓦线性菲涅尔式熔盐光热发电示范项目,是全国首个商业化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站,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2.14亿千瓦时。该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孔令刚介绍,项目改变传统太阳能间歇式发电,实现15小时储热、24小时持续发电。

敦煌太阳能资源得天独厚,全年日照时数高达3258小时,年辐射总量达到6882兆焦耳/平方米,是国内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敦煌是连接新疆的门户和向西开发桥头堡,位于“西电东送”北通道的最西端,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形势下,敦煌成为西电东送重要节点。基于此,敦煌提出打造“敦煌多能互补新能源综合基地”战略构想,全力以赴向“新”而行。
近年来,武威市以祁连山生态保护为核心,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武威市新能源建设如火如荼。
面对超千万公顷的沙化土地,甘肃依托“三北”工程等,探索全民治沙、科技治沙、产业治沙新路径。在此形势下,凉州区“点沙成金”,建设50万亩、150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站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丘上极目远眺,园区内深蓝色的光伏矩阵整齐排列,为沙漠穿上亮眼铠甲。航拍可见,光伏矩阵组成“马踏飞燕”图案,寓意武威是“马踏飞燕”出土地。据介绍,该园区建成后每年可发电约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约75亿元。
同时,园区采取“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等模式,在光伏发电的同时,形成固沙屏障,促进生态保护水平提升。
从敦煌“印记”到“紫色印象”
近年来,敦煌市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全方位提升文旅产业吸引力、影响力。
盛夏时节,敦煌书局人头攒动。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指尖摩挲着书页,触摸沉淀千年的敦煌故事;精心挑选文创产品,带走独属于自己的敦煌记忆。
敦煌书局自2022年开业以来,已研发上万款文创产品,流行于市场的达两千多种。目前,敦煌书局累计参观人数已超32万人次。
当敦煌莫高窟壁画图案在咖啡表层晕开,古老艺术成了“可口”创意;当镌刻着壁画元素的印章在游客贴身物品上轻轻一盖,敦煌千年印记瞬间化作可随身携带的“印记”……建设灵感源于敦煌书局“盖印打卡”点的敦煌印局,整合研学院、印务所、艺术馆等空间,已成为敦煌市文化旅游新地标。

近年来,敦煌推动乐动敦煌文旅产业综合体项目建设。该项目以《乐动敦煌》为主剧目,带领观众开启“穿越之旅”,游历于莫高窟“736窟”。目前,该剧目已演出约800场,接待观众50余万人次。项目还打造上元市集,建设以古丝绸之路文化交融为背景的丝路非遗文化互动街区。街区先后获得2023中国经济大会、2023年度(行业)最佳文旅项目、中国最具价值文化旅游目的地等荣誉。
敦煌市还利用新能源产业发展优势,以工业美学带动旅游发展。敦煌市光电博览园凭借壮观的光热发电设施、丰富的研学资源,跻身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行列,成为青少年探索新能源科技热门目的地。
7月的金昌,不仅有工业现场的热火朝天,更有闹中取静的繁花似锦。金昌打造紫金苑景区,为工业城市平添一抹亮色。目前正值盛花期的马鞭草,在景区铺下浓墨重彩的紫色锦缎。
金川区紫金花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应贤介绍,紫金苑景区现已成为阿右旗、武威、张掖等文化旅游联盟线路上的重要节点和打卡点,以及“中国镍都”金昌市的另一张名片,给游客留下“紫色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