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
【学思践悟】
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真实见证,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根脉和历史智慧,具有不可再生性、不可替代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秉承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作出系列重大部署,推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上,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切实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文化遗产保护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加强整体性保护,提升文化遗产保护水平。无论是针对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均需要关联其周边环境与人民群众。整体性保护既强调物质类文化遗产在精神、价值等非物质性方面的保护,又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空间载体、表现形态乃至传承人等物质性方面的保护。坚持整体性保护理念,需要构建跨越空间界限、涵盖多种文化遗产类型的大保护格局,针对大运河、长城等线性文化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空间较大的文化遗产,摒弃那种孤立、单一的点状遗产保护理念,最大限度保护各个空间点位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形成大保护格局。同时,还应建立基于文化遗产、环境与人“三位一体”的整体性保护体系。需要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孕育其生存、传承的空间环境,也离不开与其有紧密关联的人民群众,只有被唤起、记住、认同的文化遗产才是鲜活的,也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人民日常视野中的文化遗产才是有生命力的。因此,加强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立文化遗产的全要素、全方位、立体化保护传承体系。
统筹系统性保护,提高文化遗产管理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我国文化遗产层次分明、种类众多。从层次上看,既有世界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世界级遗产,又有国家级、省级、市级等多级布局;从种类上看,分为物质类和非物质类,仅物质类就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线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文化公园等,在管理中存在部门多、地域间沟通协调难的问题。系统性保护的提出,突破了保护机构地域化、部门化、割裂化的局限,是文化遗产保护能力及其监管到达一定程度后形成的新思维、新要求。实践中,应以现代管理理念、系统性保护思维推动文化遗产从多部门管理迈向现代化协同管理,构建管理科学、分工明确、协调高效的工作体系。同时,随着保护对象的不断拓展,系统性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政府拨款难以为继,需要加强宣传、汇聚合力,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以及个人等投入保护资金,建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系统性保护机制。
深挖多元价值,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科学、艺术、社会、文化价值,还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教育价值以及国际交流价值。我们应在深挖文化遗产多元价值的同时,基于保护传承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需求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向世界提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体而言,应构建基于多元价值的文化遗产理论研究体系,如针对物质类文化遗产,创新考古学学科定位,发展公共考古学,拓展考古对象的价值阐释体系,从文物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阐释拓宽到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教育、精神价值;针对种类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语言、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民俗、传统体育等,从其保护传承利用的丰富实践中总结多元价值。同时,构建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传承工作体系,从机构设立、项目支持、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通过科技手段、主题策展、宣传活动等强化价值展示和传播,多措并举拓宽传承渠道。
创新利用方式,推动文化遗产以丰富形式嵌入生活日常。“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要求。应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是过程与目的、行动与目标的关系,保护的目的是更好地发挥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功效。实践中,应将保护放到首位,尤其要保护文化遗产的物质要素,同时将文化遗产融入城乡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中,通过科技赋能、文旅融合、研学旅行、文创产品等方式推动文化遗产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视野,成为提升城乡文化品位、唤醒公共记忆、留住美丽乡愁的载体。积极创新使用人工智能、3D影像技术等高科技手段,通过文创活动策划、产品开发等使其“火起来”。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社会价值,融入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中,形成文化和经济互融互促、双向奔赴的良好互动格局。
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文化遗产是开展中外文明交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的优良载体。尤其是世界遗产的申报和入选,是让国际遗产领域专家理解、认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重要机遇,更是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促进文明间交流互鉴的绝佳途径。目前,我国拥有59项世界遗产、22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二和第一。只有在各类世界级遗产申报中挖掘出既能得到国际社会认可又能体现中国智慧、中国精神的可贵价值,并用国际化语言讲好中国的文化遗产故事,加快构建基于遗产的中国叙事体系,才能更好展示中国文化形象。为此,应围绕联合考古、遗址古迹修复、博物馆策展、遗产数字化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借助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政府间国际组织发出更多中国声音。充分发挥地方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已有的国际交流活动中增加文化遗产展示活动,并鼓励和支持以文化遗产为主题组织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让文化遗产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生动载体。
(作者:苏小燕,系洛阳师范学院教授)